成語《舉一反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舉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詞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詞由: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原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由于自己的政見不被戰國時各國當權派采用,處處碰壁,而后才編書講學,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在講學中,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論和方法,例如他曾說過:“如果受教育者沒有強烈而迫切的學習要求,那么教的人縱然費盡心力,也不能獲得良好效果。”在《論語·述而篇》中說道:“求學的人自己并不急于要求弄明白的時候,且不必忙著開導他;他自己并不急于要說出道理的時候,也不必忙著啟發他。如果受教育的人了解了一隅,而不能由此推知其余相同的三隅,那么不用枉費心機再教他什么了。”
詞義:舉一例能推知其它。反:類推。指善于推理,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書證: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四回:“我是憑著一卷《詩韻》 學說話, 倒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效驗。”《鄒韜奮《萍蹤憶語》:“梅隆所經營的鋼鐵業, 在世界大戰中當然也是一個發大財的工具,現在只得舉一反三, 不能評述了。”曹靖華《飛花集》:“即便較豐富的辭書, 在它有限的舉例中, 對你也不過起舉一反三,拋磚引玉,助你聯想和引伸的作用。”
上一篇:成語《喪家之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久安長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