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久安長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久安長治:jiǔ ān cháng zhì
詞源: 《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 成長治之業, 以承祖廟, 以奉六親, 至孝也, 以幸天下, 以育群生, 至仁也; 立經陳紀,輕重同得,后可以為萬世法程, 雖有愚幼不肖之嗣, 猶得蒙業而安, 至明也。”
詞由: 漢文帝時, 賈誼被拜為梁懷王的太傅。這時, 匈奴經常侵犯邊境,而國內有些諸侯因謀叛而被誅,有些諸侯準備反叛, 特別是吳王濞的謀叛跡象已很明顯。于是賈誼上疏陳述政事, 說天下巳安已治是不對的。他說, 看目前的事勢, 有可為痛哭者, 有可為流涕者, 有可為長太息者, 有背理而傷道者, 等等, 針對這種情勢, 特提出治安之策。他說, 作為一個君主, 要作到至孝、至仁、至明。怎樣就是“至孝”了呢? 賈誼說, 要建久安之勢, 成長治之業。因為這樣, 就可以把祖先的事業一代代傳下去。這才是最大的孝心。
詞義: 長久的安寧, 長時期的處于大治狀態。表示國家長時期安定,社會太平。
書證:清·錢謙益《外制三·大仆寺卿吳默授大中大夫》: “在昔久安長治之世, 必有骨鯁強直之臣。”清·汪琬《堯峰文鈔·兵論》:“而其道遂出于萬全, 此漢宋之所以久安長治與?”孫中山《統一中國非北伐不為功》: “總之北伐之舉, 吾等不得不行, 且處偏安, 只能茍且圖存, 而非久安長治。”
上一篇:成語《舉一反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乘肥衣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