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幸災樂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幸災樂禍:xìng zāi lè huò
詞源:《左傳·僖公十四年》:“秦饑,使乞糴于晉, 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 樂禍也。”
詞由:有年冬天,秦國因天災缺糧,全國受到饑餓的嚴重威脅,就派人向晉國買糧。晉惠公夷吾卻不愿意把糧食賣給秦國。夷吾是靠秦國的幫助奪取君位的。他曾向秦許這個諾言:“如果能幫他得國,就送五個城給秦。”但他并沒有履行這個諾言。后來因天災向秦購糧,秦把糧難賣給了晉國。而現在秦來買糧不肯賣,所以慶鄭勸晉惠公:“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對人家有災難表示慶幸,是不仁的。”王子頹設宴招待五位大夫演奏了許多樂曲,鄭伯聽到以后就對虢叔說:“我聽說過,悲哀和高興都不是時候時,災禍就一定會到來。王子頹觀賞歌舞到了這樣放縱的地步,這是把禍患當作高興看待,樂極的后面就是禍害啊。”
詞義:看見別人遭受災難、禍害,反而高興。幸:慶幸,高興。
書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闈,幸災樂禍,首為逆亂……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唐·劉知幾《思慎賦》:“或幸災樂禍,或甘死殉生。”魯迅《“題未定”草》:“這是我的老脾氣,休息之中,也略含幸災樂禍之意,其意若曰:這回是輪到我舒舒服服的來看你們在鬧什么花樣了。”郭沫若《屈原》:“我的腳不方便,你不曉得同情,偏要幸災樂禍,加倍的嘲笑。”艾蕪《山峽中》:“他才趁勢偷去一匹上好的細布的,當時我卻不知道,只聽得老板幸災樂禍地袖著手說:‘好呀!好呀!王老三,你也倒楣了!’”
上一篇:成語《己饑己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床上安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