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喪家之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喪家之狗:sàng jiā zhī gǒu
詞源:《史記·孔子世家》:“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詞由:孔子周游列國,來到了鄭國的都城新鄭。有一天,他與他的學生一同去郊游。在郊游時,不知怎么孔子與他的學生走散了。孔子心里非常焦急,又不好一人進城,就站在東門外四處張望。子貢不見了老師,就到處尋找、打聽。有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外站著個人,那人的額頭象唐堯,脖子象皋陶,肩膀象子產,個子么大約比大禹矮三寸,一副失意的樣子,仿佛失去了主人的狗一樣,不知那人是不是你的老師。”子貢來到東門口果然找到了孔子。子貢把那個鄭國人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苦笑著說:“說我的形貌象喪家之狗,未必恰當;說我的處境象喪家之狗,到還有點象。”
詞義:失去了主人無家可歸的狗。比喻無依無靠的人的狼狽相。
書證: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四回:“二人直至郊外,安道全謝了院子,背上包裹,惶惶似喪家之狗。”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可是革命終于起來了,一群臭架子的紳士們, 便立刻皇皇然若喪家之狗, 將辮子盤在頭上。”
上一篇:成語《東道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舉一反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