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竅不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竅不通:yī qiào bù tōng
詞源:《呂氏春秋·知化》:“其(紂王)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詞由:殷紂王有個臣子名叫比干,是一個非常忠厚的良臣。他目睹紂王昏庸無道,沉迷酒色,對妲 己唯言是聽,心中十分著急,于是極力勸諫紂王改邪歸正。有一次紂王聽信妲己的話,把無辜的梅伯殺了,并要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后,又去勸諫,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否則就會亡國。紂王把這話告訴了妲己,妲己為此對比干恨之入骨。她向紂王說:“比干和你的其他臣子不同。別人認(rèn)為好的,他認(rèn)為是壞的,原因何在?我看是他的心肝與別人的心肝長得不一樣,大王若不信,可把他的心臟挖出來看。”紂王聽了妲己的話,果然把比干殺了,并挖出了他的心肝。孔子說起這件事,深深地嘆道:“紂王如果有一竅通,那么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詞義:沒有一竅是貫通的。竅:洞,指心竅。比喻什么也不懂。
書證:元·張國寶《羅李郎》第一折:“阿,這老爹一竅也不通!”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我道還是一竅不通,廣居厚積,所以常守貴也。”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六回:“這位大人乃是一竅不通的,只得請了槍手,代為槍替。”茅盾《子夜》六:“雖然他是一竅不通的渾蟲,可是雙橋鎮(zhèn)上并無‘鎮(zhèn)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
上一篇:成語《一狐之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言九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