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狐之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狐之腋:yī hú zhī yè
詞源:《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掖。”
詞由: 戰國時期, 改革家商鞅, 在秦國為相。有一次, 商鞅通過孟蘭皋的介紹, 會見了秦國一個很有賢名的隱士——趙良。商鞅提出要與趙良交個朋友。趙良自謙一番, 表示自己高攀不上。商鞅問:“你不喜歡我用新法來治理秦國嗎?”趙良說:“經常地反省自己, 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能夠克己的人就是強者, 謙虛謹慎的人必定得到尊重,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無須問我。”商鞅又問:“過去, 秦國的習俗是與戎、狄相同的。經過我的努力, 已變得與中原先進的國家差不多了。你看我治理秦國, 與賢大夫百里奚相比, 哪一個強?”趙良回答說:“一千只羊皮, 抵不上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可貴。一千個人隨聲附和, 比不上一個有識之士正色直言。周武王因為左右多直言之臣而昌盛, 商紂王因拒諫飾非, 舉朝不敢直言,而致滅亡。你如果不反對武王那樣的行為, 那么, 我就希望你聽我直言而不要見怪, 好嗎?”商鞅表示同意。于是, 趙良把百里奚和商鞅的優缺點作了比較, 希望商鞅改變某些做法, 結果商鞅并沒有聽從。
詞義: 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腋:指狐貍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之物, 數量雖少, 但質地精美。
書證: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三回:“百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腋。”
上一篇:成語《一毛不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竅不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