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鹿死不擇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鹿死不擇蔭:lù sǐ bù zé yìn
詞源: 《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 ‘畏首畏尾, 身其余幾?’又曰: ‘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 德則其人也; 不德則其鹿也。”
詞由: 春秋時, 鄭國是一個小國,南依附楚, 西也不敢得罪晉。有一次晉靈公在扈會合諸侯, 鄭穆公沒有參加。晉國就認為鄭對晉懷有二心, 傾向楚了。鄭公子子家就給主持晉國朝政的趙宣子寫了封信, 述說鄭國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困難處境。信中說:“鄭事晉十分盡心了,還免不了受到晉的譴責。如果你晉國仍不滿意, 我鄭國即便滅亡, 也不能對晉更有敬重的了。既怕頭又怕尾, 一身之間還有多少不可怕的呢? 鹿被獵人追趕, 為了活命, 急忙中就不選擇庇護的場所。如果晉對鄭施行恩德, 那么鄭國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晉不以德待鄭,鄭也就免不了成為鹿了。”
詞義: 鹿到了快要死時, 不選擇蔭蔽的地方。蔭: 原作“音”蔭蔽的地方。比喻情況危急時, 也就不能考慮得那么多了。
書證: 《后漢書·皇甫規傳》:“臣雖污穢, 廉挈無聞, 今見覆沒, 恥痛實深。傳稱‘鹿死不擇音’, 謹胃昧略上。”
上一篇:成語《鶉衣百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黃旗紫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