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成仁取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成仁取義:chéng rén qǔ yì
詞源: 《論語·衛靈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 “生, 亦我所欲也; 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也。”
詞由: 這一成語來源于兩個故事:有一次, 子張對孔子請教怎樣對待行, 孔子說:“世上的人都是貪生怕死的, 唯獨有志之士, 有德之人,不會只圖要活下去, 而把仁德損害了的; 他寧可犧牲性命, 都要使仁德發揚光大。”有一次, 孟子談到怎么對待義, 是這樣說的:“魚, 我喜歡吃; 熊掌, 我更喜歡吃。如果兩樣不能都吃, 只能一樣, 那我就不吃魚而吃熊掌。對于我來說, 活著當然是我希望的, 仁義我更希望能具有它。如果兩者只能有其中之一,那我情愿犧牲生命, 以取得仁義的美德。”
詞義: 犧牲生命以保存仁德, 取得正義的美德。指為了正義的事業而獻出生命。
書證: 《宋史·文天祥傳》:“天祥臨刑, 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 所以成仁。讀圣賢書, 所學何事?而今而后, 庶幾無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大丈夫既然以身許國, 七尺微軀不敢私有。成仁取義之言, 略知一二。”
上一篇:成語《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戴盆望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