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yú zhě qiān lǜ , bì yǒu yī dé
詞源:《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
詞由:在楚漢爭霸中,韓信率兵攻破了趙國,活捉了陳余的謀士廣武君。韓信以為廣武君是個難得的人才,不但不殺他,還特別尊重他,再三向他請教用兵之策。廣武君見韓信如此器重自己,謙遜地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圣賢也可以選擇。’只恐怕我的計策不值得你采用,但我愿意獻出愚忠,為你效勞。”接著,廣武君分析了當時形勢,建議韓信在趙國按兵不動,安定秩序,撫恤趙國陣亡將士的遺孤。這樣做,人們就會擁護你,方圓百里之內,就會天天有人送來牛酒,犒勞將士。到那時,燕國、齊國都會象草隨鳳倒那樣,很快歸降,何愁不能奪取天下呢!于是,韓信就采用了廣武君的計策,形勢果然越來越好。
詞義:愚笨的人考慮許多次,總會有一點好意見的。常表示自己的見解不多的客氣話。簡作“千慮一得”。
書證:《南史·虞寄傳》:“千慮一得,請陳愚算。”魯迅《花邊文學·“……”“□□□□”論補》:“‘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想補一點,自然淺薄是淺薄得多了。”
上一篇:成語《驚蛇入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成仁取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