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懸鶉是什么意思
〖典源〗《荀子·大略》:“子夏家貧,衣若縣(同‘懸’)鶉(鵪鶉鳥)。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
〖釋義〗子夏衣服破爛,狀如鵪鶉鳥掛在身上,生活寒苦卻不愿做官。后遂用“懸鶉、鶉服、鶉衣、子夏衣”等指衣衫襤褸、家境困頓。多用以寫不在官場的平民或超脫塵俗、安貧樂道的人。
【懸鶉】駱賓王《初秋于竇六郎宅宴》詩序:“六郎道合采葵,嘯懸鶉而契賞;諸君情諧伐木,仰登龍以締歡。”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書成無過雁,衣故有懸鶉。”蒲松齡《聊齋志異·張誠》:“懸鶉百結,傴僂道上。”
【鶉服】駱賓王《寒夜獨坐游子多懷簡知己》詩:“鶉服長悲碎,蝸廬未卜安。”
【鶉衣】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劉筠《受詔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蝸舍游從寡,鶉衣禮貌疏。”陸游《兩翁歌》:“人言翁窮可閔笑,霍食鶉衣天所料。”
【子夏衣】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中呂四月》:“每遇秋風振響,鶉驚子夏之衣;夜月流輝,鵲繞將軍之樹。”王逢《秋感六首》之三:“連城不換相如璧,百結何妨子夏衣。”
上一篇:奪笏擊賊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孟母三遷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