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斬后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先斬后奏:xiān zhǎn hòu zòu
詞源:《后漢書·酷吏列傳·序: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后聞。”
詞由:在這篇序里,記載了這樣一種普遍的情況:在漢代,豪紳很多,地方又廣,因此地位稍高一點的官吏,就很少過問地方上的政事了,這樣,地方官吏就成了他管轄地方的土皇帝。他們辦事不理會什么法令、刑律,而是強橫武斷,胡作非為,甚至殺人都是先行了刑再說,把人殺了再奏聞上面。
詞義:封建時代的地方官吏先把犯人處死,然后再向皇帝報告。斬:砍、殺;奏:臣下向皇帝報告。后多用來比喻先果斷處理某事,然后向上級報告,或泛指事前不報告,造成既成事實。
書證: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隨處審囚刷卷, 體察濫官污吏, 容老夫先斬后奏。”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圣人差的個帶牌走馬廉訪相公, 有勢劍銅鍘, 先斬后奏。”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圣人命俺巡撫江南, 勅賜勢劍金牌, 體察奸蠹,理枉分冤, 先斬后奏。”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一回:“不期戴院長又傳了假書, 以此黃文炳那廝攛掇知府, 只要先斬后奏。”毛澤東《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有些則造成既成事實再告訴它(指國民黨),例如發(fā)展二十余萬軍隊, 這叫做先斬后奏。”
上一篇:成語《充閭之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先驅(qū)螻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