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倒持泰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倒持泰阿:dào chí tài ē
詞源: 《漢書·梅福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泰則不然, 張誹謗之, 以為漢歐 (驅)除, 倒持泰阿, 授楚其柄。”
詞由:晉成帝委任王鳳為大將軍后,王鳳獨攬了朝政。京兆尹王章是個忠良之人, 他看到王氏的猖狂, 便譏刺了王鳳, 不久即遭到王鳳的殺害。這一來, 群臣都不敢忠諫了。這時, 有個九江壽春人叫梅福的,上書給晉成帝。其中說道: 有識的志士, 是國家的重器。一個君主,能得士就成, 失士就會遭到失敗。正如孔子曾經說過的: 要做一件東西, 必須要有鋒利的工具。那時的秦國, 正因為反其道而行之, 致使陳涉、項羽伺機發難, 這譬若倒持了泰阿利劍,拿劍柄授給別人,結果自受其害呀。
詞義: 倒拿著泰阿寶劍, 把劍柄給了別人。泰阿: 又作“太阿”, 古寶劍名。比喻把權力給別人, 自己反受其害。亦作“倒持干戈”。
書證: 《后漢書·何進傳》:“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宋·樂史《綠珠傳》:“二子以愛姬示人, 掇喪身之禍。所謂倒持太阿, 授人以柄。”
上一篇:成語《侃侃而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倒行逆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