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1、子①曰;“學而②時③習之④,不亦說乎⑤? 有朋⑥自⑦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⑧而⑨不慍⑩,不亦君子(11)乎?”
[注 釋]
①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在《論語》中特指孔子。②而:順接連詞,然后。③時:名詞作狀語,按時。④習:鳥反復、頻繁地飛,引申為反復溫習、練習、實習等。之,指代所學的知識。⑤不亦說(yuè)乎:“不亦……乎”;文言中常用的一種表反問的句式,可譯為“難道不……嗎”、“豈不是……嗎”(不宜譯為“不也是……嗎)”。說,通“悅”,高興。⑥朋:“同門曰朋,同志為友。”古代同一個老師的學生互為朋,有共同志趣的互為友。這里的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同學們。⑦自:從。⑧知:了解。“知”字后省略了賓語“己”。⑨而:卻,但,轉折連詞。⑩慍(yùn):惱恨。“不慍”前省略主語“己”。(11)君子:指有道德修養的人。
[譯 文]
孔夫子說:“學了(功課),然后按時溫習它,豈不是很愉快的嗎?有(同自己)志趣相投的同學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的嗎? 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惱恨,豈不是個很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原 文]
2、曾子①曰:“ 吾日(2三)省③吾身④:為⑤人謀⑥而⑦不忠⑧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⑨乎?傳⑩不習(11)乎?”
[注 釋]
①曾子:曾參(shēn),前505-436,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城)人,孔子的學
生。②日:日日,天天。③省:反省,檢查。④吾身:自身,自己。⑤為(wèi):替,介詞。⑥謀:謀劃、辦事。⑦而:表示順承關系的連詞,不譯。⑧忠:辦事盡心竭力。⑨信:真誠,誠實。⑩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動詞用如名詞。(11)習:復習,演習,實習。
[譯 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謀劃事情沒有盡心竭力嗎?和朋友交往沒有守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沒有復習嗎?”
[原 文]
3、子曰:“溫故①而②知新③,可以④為⑤師矣⑥。”
[注 釋] ①故:指舊知識,形容詞用如名詞。②而:就,進而,順接連詞。③新:新知識,形容詞用如名詞。④可以:即“可以之”(可以讓他)的省略。可,可以,能愿動詞。以,憑借,介詞。⑤為:成為,當。⑥矣:了,表肯定語氣。
[譯 文]
孔夫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領會了新的知識,(這種人) 可以憑借這個當老師了。”
[原 文]
4、子曰:“學而①不思則②罔③;思而不學則殆④。”
[注 釋]
①而:卻,表輕微轉折的連詞。②則:就。③罔(wǎng):通“惘”,迷惑。④殆(dài):有害,危險。
[譯 文]
孔夫子說:“光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無所適從;光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誤入歧途。”
[原 文]
5、子曰:“由①,誨②女③知④之⑤乎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⑦知⑧也。”
[注 釋]
①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②誨huì:教導,教誨。③女(rǔ):通“汝”,你。④知:知道,這里引申為記住。⑤之:它。指求知的正確態度。⑥乎:這里表示祈使、感嘆的語氣,可譯為“吧”。⑦是:這,代詞。⑧知(zhì):通“智”,聰明,智慧。
[譯 文]孔夫子說:“仲由,教給你記住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啊。”
[原 文]
6、子曰:“三①人行,必有我師②焉③;擇其④善者⑤而⑥從⑦之⑧,其不善者而⑨改⑩之。”
[注 釋] (1三):在文言中常表示虛數。②師:老師。這里泛指值得學習的人。③焉:于之,兼詞(即—個詞兼有兩個詞的詞義、詞性和語法作用。“焉”在句尾作兼詞時,相當于“于十之”。于,在,介詞。之,代詞,指上文的“三人”。④其:他們的。⑤善者:好的方面,優點,長處。者,結構助詞,表示“……的方面”。⑥而:表目的關系的連詞,可譯為“來”。⑦從:跟隨,引申為仿效,學習。⑧之:代“其善者”。⑨而:就。⑩改:改正,這里是引為鑒戒的意思。
[譯 文]
孔夫子說:“幾個人—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優點來仿效,(至于)他們的缺點就要引以為戒。”
[原 文]
7、子曰:“見賢①思齊②焉③,見不賢而④內⑤自省⑥也。”
[注 釋]
①賢:賢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形容詞用如名詞。②齊:看齊。形容詞用如動詞。
③焉:于之。于,向。之,他。④而:就。⑤內:在內心,名詞作狀語。
⑥省(xǐng):反省。
[譯 文]
孔夫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在內心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原 文]
8、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③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④,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⑤,不亦遠乎?”
[注 釋]
①士:讀書人。②弘毅:剛強,勇毅。③任:責任。④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介詞“以”的賓語“仁”提前。“以……為……”相當于“把……當作……”。仁,仁愛,博愛。⑤已:停止,動詞。
[譯 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勇毅,(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在人間實現仁愛當作自己的責任,(責任)難道不重大嗎?至死方休,(路途)難道不遙遠嗎? ”
[原 文]
9、子曰:“歲寒①,然后②知松柏之③后凋④也。”
[注 釋]
①寒:嚴寒時節,形容詞用如名詞。②然后:如此之后。然,代詞,這樣。③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④凋:凋謝。
[譯 文]孔夫子說:“一年(到了)嚴寒時節,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原 文]
10、子貢①問曰;“孔文子②何以③謂④之⑤‘文’也?”子曰:“敏⑥而⑦好學,不恥⑧下⑨問,是以⑩謂之‘文’也。”
[注 釋]
①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公元前520—?,春秋時衛國人。②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ù),死后的謚(shì)號是“文”,所以稱孔文子。③何以:憑什么,把介詞“以”的賓語“何”提前,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常見。④謂:稱作,叫做。⑤之:他,指孔文子。⑥敏:敏捷,引申為聰明。⑦而:連詞,表并列,可譯為“又”。⑧恥:以……為恥,形容詞用如意動詞。⑨下:向下,名詞作狀語。下,指不如自己的人。 ⑩是以:即“以是”,因此。以,因。是,此。
[譯 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謚他‘文’呢?”孔夫子說:“(他)聰明而又愛好學習,(還)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稱他‘文’。”
[原 文]
11、子曰,“默①而②識③之④,學而不厭⑤,誨人不倦,何有于我⑥哉!”
[注 釋]
①默:暗暗地。有“沉靜專心”的意思。②而:連接狀語“默”和謂語“識”,譯為‘“地”。③識(zhì):通“志”記住。④之:此,指所學的知識。⑤厭:吃飽,引申為滿足。⑥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于我,對我來說,在句中作補語,譯成現代漢語時要移至謂語之前狀語的位置上。何有,有什么。“有”的賓語是疑問代詞時,譯成現代漢語時要置于謂語之前。
[譯 文]
孔夫子說:“默默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努力)學習而永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厭倦,對我來說,有哪—樣呢?”
[原 文]
12、子曰:“不憤①不啟②,不悱③不發。舉一隅④不以(5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 釋]
①憤:心中郁悶。②啟:與下一句的“發”形成互文,都是啟發的意思。③悱(fěi):想說(卻又)不知道怎么說。④隅(yú):角落。⑤以:可以,能夠。(古代“以”和“能”音近義通。)
[譯 文]
孔夫子說:“(學生)不到(他為了弄明白而)發愁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舉出一個墻角(他)卻不能由此類聯想到其他三個墻角,就不再翻來覆去地教他。
[原 文]
13、子貢問曰①:“有一言②而③可以終身④行⑤之⑥者乎?”子曰:“其⑦恕⑧乎⑨!己所不欲⑩,勿施(11)于(12)人。”
[注 釋]
①曰:這里可譯為“道”。(2一)言:一個字。③而:表順接的連詞,不譯。④終身:一輩子。⑤行:奉行。⑥之:它,代那一個字。⑦其:表示推斷的副詞,大概,也許。⑧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⑨乎:吧。⑩所不欲:不想要的,名詞性的所字結構。(11)施:施加,強加。(12)于:向、給。
[譯 文]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奉行它一輩子呢?孔夫子說:“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鑒 賞]
這十三則《論語》基本上體現了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雖然它們談的都是為人治學與做人這一永恒的熱門話題,但是有些見解卻歷久彌新,發人深省。如:“教”與“學”的互動;“學”與“習”的統一;“溫故”與“知新”、“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書本知識要同關注現實相結合……。尤其強調對求學者思想品德的培養:教,不只要重視教知識,更要重視教做人;學,不只要重視學習知識,更要重視學習做人。包括正確對待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反省;能經受嚴酷環境的考驗;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要有遠大的抱負:以在普天下實現“仁”為己任,“死而后已”。
這些語錄每則字數不多,但觀點鮮明,有的放矢,思想深刻而語言凝煉。所以其中的一些語句或從中演化的一些成語,如“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舉一反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警句和格言。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三峽》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