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烏合之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烏合之眾:wū hé zhī zhòng
詞源:《后漢書·耿弇傳》:“弇按劍曰:‘……我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谷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覆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詞由:西漢末年,劉玄擊敗王莽后稱帝。耿弇跟隨父親耿況前去投奔了劉玄。過了不多久,王郎、宋子等人在邯鄲起兵,他們詐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子輿。耿弇手下的孫倉,衛包等人就勸耿弇背離劉玄去投靠子輿。耿弇聽了勃然大怒,說:“子輿這個逆賊,日后必將俘虜。讓我到京師請求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兵,來回只需幾十天時間,便可以輕騎擊潰那些‘烏合之眾’。如果不識大局,貿然去投奔子輿,必將遭到滅族殺身之禍。”
詞義:象一群暫時聚集起來的烏鴉。比喻臨時糾集起來的一群人,毫無組織紀律。
書證:《后漢書·邳彤傳》:“卜者王郎,假名因執,驅烏合之眾,遂震燕趙之地。”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外邊雖有些人,也是烏合之眾,不相統攝。”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至于官辦的,或對官場去湊趣的雜志呢,作者又都是烏合之眾,共同的目的只在撈幾文稿費。……”
上一篇:成語《東食西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乘風破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