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抱薪救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詞源:《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p>
詞由:戰國時代,魏安釐王即位以后,魏國連續幾次遭到秦國的侵略。魏軍屢戰屢敗,失去了許多城池,先后傷亡的士兵就有二十多萬。魏國一個名叫段干子的將領,建議安釐王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言和。懦怯無能的安釐王,不敢反抗,便照著段干子的意見辦了。這事被蘇代知道了,他是堅決主張聯合六國以抗秦的蘇秦的弟弟。那時蘇秦已死,蘇代繼承他哥哥的遺志,主張“合縱抗秦”。蘇代極力反對魏國的這種妥協政策,他對安釐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用割地求和的辦法來換取和平,是不明智的。只要你的領土沒完,它的貪欲就永遠不會滿足。這好象抱著柴草去救火,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遠不會熄滅!”
詞義:抱著柴草去滅火。薪:柴草。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災害,結果不但沒有消除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亦作“負薪救火”。
書證:《漢書·董仲舒傳》:“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無益也?!泵鳌ち_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負薪救火也?!?
上一篇:成語《抗塵走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招兵買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