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沖口而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沖口而出:chōng kǒu ér chū
詞源: 宋·蘇軾《跋歐陽公書》:“此數十紙, 皆文忠公沖口而出, 縱乎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詞由: 這里講的是宋代歐陽修如何寫文章的事。歐陽修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文章,學習韓愈,柳宗元, 力求做到文從字順, 明白曉暢,反對在形式上追求華麗。蘇軾對他這一點是非常贊賞的。從私人關系方面, 歐陽修曾為蘇軾的才干所傾倒,而竭力推薦、提拔過蘇軾,因而蘇軾對歐陽修不但十分了解,而且很是敬重的。所以,蘇軾在為歐陽修的書信集寫序言的時候, 就說了中肯、貼切的話: 這里數十張紙所寫的, 都是文忠公沖口而出, 信手而寫成的。不象苦做文章的人那樣絞盡腦汁, 而是好象不加思索寫出來的。
詞義: 沖開嘴巴說了出來。形容說的話不加思索, 而是隨心發出的。亦簡作“沖口”。
書證: 清·阮葵生 《茶余客話》 卷一:“(高念渠)生平遇宴飲賦詩, 必擇坐客一人代書, 歌行近體沖口而出。”朱自清 《論老實話》: “生了氣或翻了臉, 罵起人來, 沖口而出,自然也多直言, 真話,老實話。” 巴金 《秋》 四: “‘豈但天空, 如果我有翅膀, 我連天邊也要飛去。’淑華沖口答道。”
上一篇: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