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冒天下之大不韙: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詞源:《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 其喪師也, 不亦宜乎?”
詞由: 春秋時代, 鄭、息兩國同是姬姓,兩國之間不曾有過戰爭。后因言語相違, 結下仇恨。于是息國就發動戰爭, 攻打鄭國。息國弱小, 鄭國強大, 所以, 這場戰爭以息國失敗而告終。對于息國的做法, 人們評論說:“息國就快滅亡了, 因為它不講道德, 不能準確估量自己的力量, 不親近自己的同族親人, 不了解一下言語相違的癥結所在, 不仔細辨別誰是有罪的, 犯了這五種錯誤還要去攻打別人, 結果被打得大敗, 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詞義: 犯了天下最大的錯誤。冒:冒犯; 不顧。大不韙: 最大的不是。現在多用以指不顧全國人民或全世界人民的反對, 公然去做罪惡極大的事。
書證: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自正始以來, 而大義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濤者, 既為邪說之魁, 遂使嵇紹之賢, 且犯天下之不韙, 而不顧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因為發令者敢于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韙,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決心。”
上一篇:成語《兵貴神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沖口而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