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就木
春秋初期,晉國吞并了鄰近一些小的諸侯國,成為一個大國。當時,年老的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打算將來讓她生的兒子即位。他聽了驪姬的壞話,將太子申生逼死。驪姬還要陷害申生的兩個異母兄長公子重耳和夷吾,他倆只得逃走。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晉兵聞訊而來。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說服他們別這樣做,并且逃往狄國(重耳的母親是狄國人)。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以及趙衰等人。
狄國出兵攻打一個部落,抓來了叔隗和季隗姐妹倆,隨即把她倆都送給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鯈、叔劉兩個孩子;叔隗嫁給了趙衰,他們生了一個在晉國歷史上作用舉足輕重的兒子——趙盾。
后來,從晉國秘密傳來一個壞消息:晉國的主公要派人謀刺重耳。原來,與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獻公去世后,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到晉國即位,史稱晉惠公。他怕兄長重耳回國爭位,派出刺客謀害重耳。重耳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逃到齊國去。臨走前的晚上,他對妻子季隗說:“夷吾派人來謀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齊國去。你留在這里撫養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來,你就嫁人吧。”季隗傷心地回答說:“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就要進棺材了,還嫁什么人!我一直在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齊國,齊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給他,還贈給他二十輛用四匹馬駕的大車。重耳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滿足,但跟隨他的人都認為不該老呆在這里,姜氏也認為重耳應該離開。她和狐偃商議后、把重耳灌醉,載上車送出齊國。一行人到曹國、宋國、鄭國和楚國,都沒有被接納下來。后來到秦國,秦穆公熱情接持了他們,并把五個女兒嫁給了重耳。恰好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晉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狄人聽到晉文公即位的消息后,就將季隗給他送了回來,他們夫妻二人終于團圓了。
后來,人們根據季隗所言:“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引申出成語“行將就木”。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故事啟示】 季隗作為趙地邊境的女子,雖然在既有觀念看來是不開化之邦的“胡女”,但從“誓不改嫁”的言談舉止來看,與中原華夏女子并沒有什么大的差別。實際上那時候夷夏之間的差異也是緩慢過渡的,絕對不是像眼下諸多古裝劇中刻意反差的那樣。任憑歲月蹉跎,時光飛逝,季隗也愿意等待夫君的歸來,這種無怨無悔的守候真可謂感天動地。
【成語釋義】 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行將,快要;木,棺材。
【活用例句】 太爺爺說自己雖然是個~的人,但仍會堅持每天學點新知識。
【近義】 氣息奄奄
【反義】 生龍活虎、蒸蒸日上
上一篇:《螳臂當車》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螳臂當車》意思解讀
下一篇:《行尸走肉》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行尸走肉》意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