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知半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知半解:yī zhī bàn jiě
詞源: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唐宋詩醇·論蘇軾詩》:“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耶?”
詞由:宋朝詩人陳師道稱贊蘇東坡的詩,初學劉禹錫,后學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御定《詩醇》卻不同意這種說法。《詩醇》在評論蘇軾的詩時寫道:“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真是獨立千古,不能當作一個時代一個人的詩來看。宋代人陳師道認為蘇軾的詩開始學劉禹錫,晚期學李太白,這是對蘇軾的詩并不十分了解的說法。”
詞義:原指不十分了解蘇軾的詩。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徹。
書證:葉圣陶《倪煥之》:“他自以為到過東洋,看別人家總是一知半解,不及他;土劣的可惡大概就在這等地方。”老舍《四世同堂》:“敢在專家面前拿出自己的一知半解的人不是皇帝,便是比皇帝也許更胡涂的傻蛋。”郭沫若《歧路》:“一知半解的評論,媒婆根性的翻譯,這是什么!”魯迅《致陶亢德》信:“學日本文要能夠看小說,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時間和力氣,我覺得并不亞于學一種歐州文字,然而歐州有大量作品。”
上一篇:成語《一朝之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敗涂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