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敗涂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敗涂地:yī bài tú dì
詞源:《史記·高祖本紀》:“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吾非敢自愛, 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 愿更相推擇可者。’”
詞由: 秦朝末年, 四方紛紛起兵反秦,沛縣縣令也想起兵,于是派樊噲去芒碭山請劉邦回來同時起義。但當劉邦帶著隊伍回來時, 縣令又怕劉邦人多勢眾, 不讓進去。在這樣的情勢下, 劉邦便寫了一封信用箭射進城去, 號召城內人民把縣令殺了, 另選新縣令, 共同響應起義。人民把原縣令殺了之后, 就歡迎劉邦進城,并請他作縣令。劉邦卻說:“現在各地紛紛起義,形勢很緊張,如果對于當官的選擇不當, 就會失敗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接著又說,他能力不行,恐怕不能完成父老兄弟之托,請另選別人。最后劉邦還是當了縣令。
詞義:一旦失敗就肝腦涂地。一:一旦。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唐·司馬貞索隱:“言一朝破敗,使肝腦涂地。”
書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可四回:“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呢。”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為什么文化‘圍剿’也一敗涂地了?這還不可以深長思之么?”
上一篇:成語《一知半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飯千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