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重要的藝術形象之一。
有人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確是的論。他二十來歲時為北部尉,執法極嚴,不避豪貴,威名頗震。黃巾起義時,他率兵五千前往鎮壓,旗開得勝,在各路諸侯中樹立了自己獨立的形象。當宦官擅權,何進欲盡誅以及靈帝駕崩、朝政有變時,曹操都能迅速地提出正確的處置方法,聽之者勝,逆之者亡。可見曹操自少時就嚴明,善謀,考慮問題周密、敏捷。這是他成為能臣的基本素質。作為英雄,他又勇敢、機智,不但善于指揮千軍萬馬,攻必取,戰必勝,而且在關鍵時刻,不惜身命。董卓弄權,眾臣“新亭對泣”,曹操卻撫掌大笑,愿借王允七寶刀斷董卓之頭,以謝天下,可見其勇。行刺被董卓發覺,卻詐言獻刀,可見其智。曹操是豪杰之士,不肯為人所欺,殺卓不成,立即逃走,招募義兵。又與袁紹會盟,假天子密詔,號令天下。聚十八路諸侯,皆操接應,復推袁紹為盟主,立志“力扶社稷, 拯救黎民”。 曹操并不想為王,但處之中,發現袁紹虛驕、遲滯又懷異心,不足以成大業,不得已自引本部兵馬追殺董卓,兵敗后離開袁紹,自往揚州東郡,招軍練兵,廣納賢士,等待天時。果然,當黃巾余部在山東青州又起時,曹操奉旨克敵,同時乘機擴大隊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復以兗州為中心,繼續招納賢士。為了平定天下,曹操特注意招收具有真才實學之士,從帝王之后到市井無賴乃至殺人犯,只要或有勇,或有謀,皆籠絡于門下。不久便威震山東。繼而打敗呂布,穩固了根據地,為他進朝輔政,平定天下打下了基礎。
曹操之所以成為能臣,就在能于恰時利用機遇。當朝廷內部亂得無可收拾之際,曹操抓住了此一時機,你看,他初見皇帝公卿時,十分周到、殷勤,以至帝曰:“曹將軍真社稷臣也。”接著,曹操以親率大軍殺退“賊兵”之功進朝,馬上籠絡朝中有識之士,驅退敵手,迅速控制朝政,封獎部下,安插親信,并移都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進一步為創立魏國基業而浴血奮戰。
曹操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善于利用各種矛盾,各個擊破,取得了勝利。他假天子之詔令劉備與呂布相斗,再假天子之詔令袁術和劉備相斗,攪得四方大亂,他坐收漁利。袁術在淮南稱帝,天下共怒之,曹操聯結孫策、劉備、呂布等,迅速地擊敗了袁術。然后又馬上回師抗劉表征張繡。初收劉、張,又立即回師許都準備抗袁紹,同時暗結劉備,一舉殲滅了呂布,遂平定一方。之后,親率主力,一舉而敗劉備。
官渡之戰中;曹操之所以敢以七萬之眾而攻袁紹七十萬之師;乃因他對袁紹有充分的認識。他正確地聽取各方面意見,周密地分析敵情,并親率精兵;劫燒袁軍糧庫,致使袁軍人心惶惶,又出奇計而攻之,迅速統一了北方。
在巨大的勝利面前,曹操開始驕傲起來。他為統一全國,揮師南下。此時,他想的是: “收服江南之后,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臺上,以娛暮年,吾愿足矣。”這種驕傲與輕敵之中,隱伏著失敗。在“赤壁之戰”中,八十三萬大軍,只剩二十七騎。但曹操于兵敗逃命之際,仍不失英雄本色。眾皆惶惶垂淚,獨操每至一處皆哈哈大笑,顯現了大將和統帥風度。
赤壁之戰后,三國鼎立之勢大體見端,收蜀滅吳皆非易事。然曹操壯心不已,再征劉備,歷險阻,越山川,不恤其勞,又遇人中之杰,屢屢損將折兵,幾乎喪命,不得不棄漢中而返許昌。兵退斜谷后,曹操受傷,年事又老,從此不再輕易親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在許昌運籌帷幄,仍思平吳收蜀大計。
曹操彌留之際,仍為未能統一天下而嘆曰: “孤縱橫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與卿等相敘。”一世英雄,在壯志未酬的不盡惋嘆中走完了他的全部生命歷程。但他留給人們的鮮明形象,卻歷歷在目。
其一,他具有真才實學,博古通今。每遇事,必以古為鑒;與人言,常以史比論。華容道上謂關羽曰: “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追子濯孺斯之事乎?”一語而動關羽。見張郃曰: “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觀典韋執旗, 曰: “此占之惡來也。”又自著《孟德新書》;宴長江,橫槊賦詩。一世之雄,豈可無文?此孫權、劉備所不及也。
其二,正因為曹操有知有識有智有能,所以他和孫權、劉備不一樣。孫權每事必仰仗于大都督,劉備每事必聽計于軍師。三國之君,唯曹操自掌軍政大權,凡事必親往,凡計必己出。雖有眾謀士輔之,而操裁斷皆出其上。每運一計,其始為眾將所不知,其終乃為眾臣所嘆服。司馬懿智能不在諸葛亮之下,然曹操在日,只能為其幕僚,曹操一日不死,司馬決無出頭之日。觀其得隴望蜀之諫,其識又遠在曹操之下。
其三,緊急之時,曹操能身先士卒。戰濮陽城中,部將勸他在城外,操喝曰: “我不自往,誰肯向前。”遂當先領兵直入。攻袁術時,曹操不以將帥之貴,而親自下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將士無不向前,軍威大振。
其四,曹操禮賢下士,廣開言路,言者有功,有自知之明,乃三國中一大明主。戰官渡時,許攸來投,曹操聞之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攜手共入。官渡之勝,雖許攸之謀,實操禮賢之功也。勝烏桓回易州后,重賞先曾諫者曰: “孤前者乘危遠征,僥幸成功。雖得勝,天所佑也。不可以為法,諸君之諫,乃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后勿難言。”操之謀士諫而操不聽,事實也不驗,仍得賞,并鼓勵“后勿難言”,袁紹則相反。田豐出謀忠而被押,事實證明田豐之謀正確,袁不重用,反忌而殺之。庸主、明主于此可分。
其五,曹操一生愛惜人才。每到一處,必令人遍訪賢士。乃至為他的敵手獻謀而不用者,曹操皆給予重用。操在兗州時,袁紹舊臣荀彧投之,操重用而建大功。賈詡為張繡謀士, “操見詡應對如流,甚愛之。”雖賈詡幾次大敗曹操,最終仍為操所用,并為心腹。陳琳為袁紹寫檄文大罵曹操,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命為從事。徐晃為楊奉大將,率軍截殺曹操。操招謀士曰: “楊奉、韓暹誠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將也。吾不忍以力并之,當以計招之”,終得徐晃。呂布之將張遼罵操,操反親釋其縛,延之上坐。張郃為袁紹舊臣,文聘乃事劉表,龐德為馬超故將,皆為操羅致,以禮待之,以衣衣之,諸將莫不舍舊從新,樂為之死。曹操愛將就像愛陳琳等文士一樣,乃出于他的內心,絕無奸詐之意。后來的趙子龍大戰長坂坡時,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曹操在山頂見之,急問其姓名,大贊: “真虎將也。”倘曹操不愛子龍,拼出幾員戰將,或萬弩齊射,子龍怎可走脫。但他要得到子龍,遂令不許放冷箭,以至趙云殺曹營名將五十余員而走。尤其是關羽始虎牢關前,立斬華雄,曹操親自把盞;再三戰呂布,曹操稱羨不已。爾后關羽之名無時不縈繞于曹操心頭,無時不思羅致以為己用。至徐州兵敗,劉備、張飛皆逃,曹操首先想到下邳之關羽,曰: “吾素愛云長武藝人材,欲得之以為已用。”及下邳失,關羽無路可走,退守土山。曹兵團團圍住,關羽何能得脫。曹操愛將心切,竟應以無人可忍之三約,見關羽,自云“足慰平生之望”。為了籠絡關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美女,贈名馬,饋錦袍,致金帛,又以紗錦作囊,與關羽護髯。古來愛將,無過于操也。及關羽不辭而別,曹操若不真心相愛,手下雄師百十萬,戰將如云,前堵后追,關羽單騎怎能走脫。曹操不但不怨,反而感嘆: “恨吾福薄,不得相留。”先追而贈袍、贈金,留作路資;再遣人送公文至各處,不許攔截;再馳公文,令各處放行。至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后,曹操不但不怒,又特派關羽老友張遼親往傳語各處隘,任便放行。操愛羽、知羽,謂之: “云長義士,必不失信。”諒羽,贈袍時,關羽以刀挑過,眾人不能忍,獨操能體諒之。操之于關羽,乃至勝過劉備、張飛。劉備知羽在操處,致書不稱弟而稱足下,又稱君,謂之“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愿獻備首級以成全功。”何傷人之甚也。張飛古城見羽,揮矛便搠,直至擂鼓三通,斬蔡陽而后止,不信而至此。皆無曹操之大度。故解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華容道上,義釋曹操;皆曹操愛將之果,豈偶然哉。
其六,曹操為了贏得勝利,除了收買將心外,還注意收買民心。他軍紀嚴明,不準損害百姓。當夏侯惇縱兵劫掠民家時,于禁剿殺之,曹操反責夏侯惇治兵不嚴之過,而深獎于禁。征張繡時,曹操安撫百姓, 并下令: “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百姓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首而拜。曹操因鳩鳥驚馬,誤踏麥田,即要自刎以嚴軍紀,后經解說,仍割發以代。
曹操還有很多長處,如豁達大度,為人負責,言而有信,注重實際,等等,這一切,使他成為一個“亂世英雄”。
世人評曹操,多以“奸雄”目之,其實,曹操還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他和蔡邕是好朋友,蔡死后,他還是設法把其女文姬贖回。敗袁紹后,撿到一束書信,乃許都與軍中諸人與袁紹暗通之書,這顯然負了他,曹操不加追究,命盡焚之。曹將下馬捧袍給關羽,關羽只用刀挑過,確實欺人,但曹操說他一人,我們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放劉備去徐州,知已錯,但不復悔,可見其寬容忠信。破袁紹后,崔琰初見面便批評曹操不急存問民俗,有失民望。曹操改容謝之,待為上賓。明知劉備久后必為患,但“方今正用英雄之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還推薦劉備領豫州牧。當關羽斬華雄之首,以解諸侯之難時,袁術以其職小,要“趕出帳去”,曹操卻言: “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且暗使人赍牛酒撫慰。曹操軍紀確實嚴明,注意保護百姓,不但踐踏百姓麥田者要斬首,而且“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之罪。”所以,征袁紹而陳兵河上時,當地百姓“簞食壺漿以迎之”。曹操親切地和老人們攀談,并曰:“吾軍士驚擾汝鄉,吾甚不安。”且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之租賦。”并取酒食絹帛給老人。張魯不忍心放火燒倉廩府庫,逃跑前,遂盡封鎖,留給曹操,操見而“心甚憐之”,遂差人勸使投降,后又念其封倉之心,優禮相待,封魯為鎮南將軍。楊榮賣主求榮,雖有功于操,反被操斬首示眾。這些又豈可以奸目之。
不過曹操也確有殘忍奸詐之處。殺劉琮母子,以絕其后患。借王垕垕之頭以平眾怨。假夢殺近侍以警其余。為報父仇,殺戮人民,發掘墳墓,更是難恕。殺貴妃,殺吉平、殺董承等五人全家,殺伏后及二子及宗族二百余口,這些人因為先動手害操,殺之或有可說,但將紅旗下三百人加以名為救火、實為助賊為罪名全部斬首,未免過分。共事多年、功勛卓著的荀彧及荀攸,因有礙于他的野心之實現,也被迫死。無力與之爭奪者,雖敵手亦厚養之,有礙于己者,雖舊交功臣亦殺。他愛民、愛士、愛將愛兵,但必要時,犧牲他們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表現了曹操的殘詐處,但也正是曹操這個藝術形象的可貴處。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乃曰: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古今行此事而過于操者不知幾何,然有誰直言之。操代而言之,彼雖不言而我已知之矣。故操之言:雖可鄙,終可愛,雖可愛,終不可存,雖不可存,終不可棄。
綜而觀之,曹操是《三國演義》中最重要也是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作者對董卓是一味地貶,對諸葛亮、關羽是一味地褒,唯對曹操的感情頗復雜,因而曹操的內在性格也頗復雜。他有時奸詐,有時豪爽,有時殘忍,有時愛民,也頗有人情昧(像劉備那樣殺食婦人之肉,自言“妻子如衣裳”;偽詐、仁義并行取西川等,曹操是絕無的)。曹操的最終目的是平定天下,實現個人野心,只要有礙于他的目的之實現者,他就要除。除此之外,他表現出的乃是一位英雄的人物,賢明的君相,杰出的軍事家和頑強的斗士。
上一篇:《曹七巧》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李三娘》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