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qiān lǐ zhī xíng , shǐ yú zú xià
詞源:《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子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詞由: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曾擔(dān)任過周王室的史官。晚年,他見周室日趨衰落,于是退隱著《老子》。這部著作共五千余言,闡述了他樸素的辯證觀點(diǎn)。在第六十四章里說:“事物穩(wěn)定,就容易掌握。事物沒有萌芽,就容易想法消滅。事物脆弱.就容易分割。事物微小,就容易散開。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fā)生之前,治理國(guó)家要在它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產(chǎn)生于細(xì)小的幼芽。九層的高臺(tái),開始于一筐泥士。千里遠(yuǎn)的行程,開始于腳下。”這些文字說明了事物總是由小而大地向前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詞義:千里遠(yuǎn)的路程,是從腳下開始邁第一步的。比喻事情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的逐步積累。
書證:《荀子·勸學(xu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明·趙弼《兩教辨》:“九層之臺(tái),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圣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上一篇:成語《千巖萬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千鈞一發(f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