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陽三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南陽三葛:nán yáng sān gě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并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宏量。”
詞由:東漢末年,天下紛亂。原先住在瑯邪的諸葛三兄弟,也就流徙到了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蜀請去,當了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哥哥早就因避亂到了江東,被孫權任為長史、州牧。在吳蜀斗爭中,兄弟歸兄弟,諸葛亮和諸葛瑾各因為其主而不講私情,各為一方盡力;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在魏國當刺史,和夏侯玄齊名,但為明帝所惡,后因謀反被司馬昭誅殺。三人都有才干,但結果不同。所以當時就有人說:蜀得的諸葛是一條龍,吳得的諸葛是一只虎,魏得的諸葛是一只狗。
詞義:南陽的諸葛三兄弟在蜀、吳、魏三國中都任很重要的職務,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后以“南陽三葛”稱才干有別的兄弟。
書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少年曰:‘何妨。但南陽三葛,君得其龍,區區者又何足道!’”
上一篇:成語《千變萬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鹵莽滅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