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去不復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去不復返:yī qù bù fù fǎn
詞源: 《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詞由: 戰國末期, 燕國的太子丹,看到秦國很快就要消滅趙、韓、魏、齊、楚等國, 而且秦軍已開到燕國的西部邊境易水邊上了, 因而內心發愁, 異常緊張。后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即派武士荊軻去刺殺秦王。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 太子丹便帶著一批官吏, 身穿白衣服, 頭戴白帽子, 象送喪一樣, 一直把荊軻送到易水河上。荊軻知道此去兇多吉少, 很難生還。臨別的時候,他悲壯地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結果, 荊軻行刺沒有成功, 反被秦始皇用劍砍死, 確實是一去再不能返了。
詞義: 去了以后,就不再回來。復:再; 返: 回來。簡作“一去不返”。
書證: 唐·崔灝《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不想過了幾天,金寓做了黃鶴, 一去不返。”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過去的時代, 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上一篇:成語《龍蟠虎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座皆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