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皆需“和”
河南鄭州建業外國語中學 高一一班 李家福
“和”字出自中國,也具有一定的深遠歷史,“和”字的字形結構雖然簡單,但是卻擁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境;“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天時地利人和”……等都是“和”所演化的文化,他們都講究“和”,小小的“和”字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由此可見,萬事皆需要“和”。
在中國哲學的發展史上,“和”一直是社會學和美學,以及特別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在古時,對于事業成功上的探求,人們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時是成就成功之路的機遇;地利是造就成功之路的環境;人和是實現成功之路的綜合實力。正是因為人們對“和”的不斷認識,才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與奇跡。
在古時,“和”就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藺相如便是擁有這種高尚品質的人,在“完璧歸趙”這件事發生后,藺相如也因功封為上卿,位居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卻以回避來應對廉頗,不與其發生沖突。在面對與廉頗的沖突上,藺相如選擇了以“和”化“敵”。在面對廉頗選擇了容忍、退讓,以國家的危難為主;假如藺相如在沖突上選擇了爭斗,而不是講究和為貴,那也就不會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趙國也可能會因此被滅國,而藺相如的道德品質也不會被后人所稱頌。
所以在道德上,我們應講究“和”,以“和”為貴,方德服人成萬事。
六尺巷被人廣為所傳,而起初這塊地本是作為過往通道,后來吳家想占用兩家之間的公共隙地建房,雙方發生矛盾。后張英得知此事,留下了千古佳句:“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正是張家讓出了這三尺地基使吳家為之感動讓出三尺,也便形成了六尺巷。如今,這個故事依舊被人所傳,不是因為多么有名聲,是因為他們從本質上做到了人性上的“和”,從人與人之間多少會發生矛盾的基礎點上來立足,做到了行為上的“和”。
在行為上,我們也應當做到“和”,從他人身上立足自己,從小方面做到“和”,以便成就大方面,為萬事的成功打下基礎。
如今,“和”依舊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等多方面的基礎,是我們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之一。放眼未來,“和”已是多方面的代表,只有在行為和道德上做到“和”,才能擁有更寬廣的未來,才能立足萬事上的成功。
指導老師:宋秀娟
上一篇:張舒童《一程山路》抒情高中作文
下一篇:史嘉鈺《中國式》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