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器晚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詞源: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詞由: 三國時, 魏國的崔琰有個堂弟名叫崔林, 年少時發憤苦學, 可好久一直沒有撈到什么名堂。這時, 連他妻子家的親屬都瞧不起他了。可頗有見識的崔琰相當器重他, 并且常常在別人面前說:“能干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煉,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大器晚成’。象崔林這樣的人才, 盡管目下沒有名望, 將來一定會有大成就的。”后來, 崔林被封為安陽侯, 真的成了魏國的鼎足之臣。
詞義: 大材需經長期培育而后成器。大器: 喻大才。比喻有些人成名較晚。
書證:《三國志·魏志·崔琰傳》:“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萬中書丟了這邊,便向武正字、遲衡山道:‘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
上一篇:成語《壯志凌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大失所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