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的解釋|鄉的意思|“鄉”字的基本解釋
“鄉”字是個字形變化較大、字義豐富、用途廣泛的漢字。
從商朝甲骨文的“鄉”和金文的“鄉”,到秦朝小篆的“鄉”,到線條化的隸書的“鄉”,再到現在簡化字“鄉”,“鄉”字的結構形體變化較大。一般說,漢字由繁到簡的變化過程,在“鄉”字上體現得相當明顯。
“鄉”字的本義從它最初的文字結構中可以看出來。兩個人相對而坐,中間擺放著盛食的器具,他們像是在進餐。古人坐姿同現代人有別,他們臀部壓在腳跟上,上身挺直,類似現在的跪姿。甲骨文中的“鄉”字,是以酒食待客,請人家享用,表示同一地域里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本義是“饗”的意思,也就是用酒食來款待客人。
“鄉”字的主要引申義是基層行政區劃單位。古籍記載,中國周朝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里有一萬二千五百戶居民,現在看來是個大鄉;春秋時齊國十邑為率,十率為鄉;秦漢時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唐代以五百戶為鄉。歷代鄉的所轄行政區域有所不同。
“鄉”字也引申為處所、地方、出生地、家鄉。人們對世代居住地方的感情是深厚的。思鄉、鄉情同憂國憂民一樣,為古代詩歌創作的重大主題。古詩《十五從軍征》:“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詩句中的“鄉里”指的是出生地、家鄉。唐朝天寶年間,詩人賀知章衣錦還鄉時,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由于寫得通俗易懂,所以深受讀者的喜愛。此外,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歷代被廣為傳誦。
老百姓常說“鄉里鄉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鄉里”、“鄉親”,指家鄉的人、同鄉的人。“鄉里鄉親”泛指同鄉的人。俗話說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形象地表現了鄉里鄉親見面時的親切情景。
古時鄉下人也稱妻子為“鄉里”、“家里”、“屋里”,顯然,這一稱呼是丈夫在人前對妻子的謙稱,不是貶稱,反映了農村就地娶親、選擇配偶受到地域限制的實際情況,也反映了妻子從事家務,一般不離開屋里、家里和鄉里的實際情形。如《南史·張彪傳》中有“我不忍令鄉里落他處。”正如俗語所說:“鄉里夫妻,步步相隨。”“鄉里夫妻”指廝守在一起的不分離的夫妻。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再稱妻子為“鄉里”、“家里”就不太合適
中國明、清兩代舉行的一種考試叫“鄉試”。這種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會舉行,考試日期在八月份,考中的人稱為“舉人”。凡是到京城去考試的,叫“進京趕考”,這是古代讀書人一生中的大事。
在古代的武昌,曾有一處很有名的景點叫“黃鶴樓”。許多文人墨客寫過有關黃鶴樓的詩篇,其中,以唐代詩人崔顥的詩最為著名。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這樣寫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中的“鄉關”兩個字所指的是家鄉。從古至今,“鄉關”、“鄉土”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一篇:丹的解釋|丹的意思|“丹”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會的解釋|會的意思|“會”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