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垂簾聽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垂簾聽政: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詞源:《舊唐書·高宗紀下》:“自誅上官儀后,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圣’?!?/p>
詞由:上官儀是貞觀進士,很得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寫了文章都要請他看看。太宗死后高宗繼位,有一次為唐高宗草擬詔書,文中有得罪武則天的話,武則天對他就不滿意了,正好這時有人告發他與廢掉的太子李忠謀反,武則天就抓住這一點把柄把上官儀處死了。上官儀死后,高宗每天上朝,武則天就在高帝后面聽。怎么聽呢:就用一幅幕簾垂掛起來,上朝的官員看不到她,但所說的話她都聽到。政事不論大小,她都一一知道了。當時就有人說她是‘二圣’。
詞義:指封建時代女后臨朝處理國家大事。垂簾:封建時代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起來。聽政:干預政事。
書證:宋·邵伯溫《聞見錄》:“呂文清為相,章獻太后垂簾聽政?!薄端问贰じ咦诒炯o一》:“皇后又遣兄子衛尉少卿孟忠厚持手書遺帝。皇后垂簾聽政。”
上一篇: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壯志凌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