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牛鼎烹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牛鼎烹雞:niú dǐng pēng jī
詞源:《呂氏春秋·應言》:“白圭謂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雞,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
詞由:戰國時代,國勢的強弱與用人是否得當,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白圭在擔任魏國的宰相時,勸魏王要善于使用人才,不要大材小用。他打個比方說:假如用牛鼎烹雞,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雞烹調好。水放多了,雞味就淡得很,一點也不好吃;要是水放少了呢,牛鼎的溫度高,水被烤干了,雞不但沒有熟,而且被燒焦了,當然就不能吃。用人也是這個道理啊。
詞義:用牛鼎來烹雞。牛鼎:大的鼎,因為鼎足造得象牛頭。深有八寸六分,直徑有一尺八寸,可以容納一大桶食物。比喻大材小用。
書證:《后漢書·邊讓傳》:“傳曰…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上一篇:成語《牛衣對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牧豎之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