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病躁》注釋,意譯與解說
晉①、鄭②之間有躁人焉,射不中則碎其鵠③,弈不勝則嚙其子。人曰:“是非鵠與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之乎?”弗喻, 卒病躁而死。
——《郁離子·麋虎》
【注釋】
①晉:周代諸侯國。②鄭:周代諸侯國。③鵠(gu):箭靶子。
【意譯】
在晉、鄭交界的地方有個性情急躁的人,射箭不中就砸碎箭靶,下棋不贏就死咬棋子。有人勸他道: “這不是箭靶與棋子的過錯,何不也反省自身呢?”他不明白這一道理, 終于因急躁的毛病而死掉。
【解說】
戒躁是人的重要修養。躁則無所得,此言雖不是古訓,但卻是自古及今存在著的不難明了的道理, 《淮南子·主術訓》云: “人主靜漠而不躁。”“躁”有幾種,曰“躁進”曰“躁競”,前者謂輕率求進,后者謂急于追求名利,好與人爭競。晉、鄭之間的那位“躁人”屬何種?看來是兼而有之。至于他后來“卒病躁而死”,諒是患了“躁狂癥”。《辭海》上說這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精神病”,“以病態的情緒高漲、言語和動作增加為主要癥狀”,“治療可用氯丙嗪、碳酸鋰等藥物”。晉鄭之時當然沒有這種藥物。這不要緊。精神病之治療最好還是精神療法,“躁”是一種情性,其后潛在著“深層結構”。“射不中則碎其鵠,弈不勝則嚙其子”,是荒謬的思維方式的結果:不思主觀原因而怪罪客觀。俗話所謂“大便不下,怪罪肛門”,因此,別人提醒他“反而思之”。可惜躁人不能明白這一道理。
【相關名言】
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德國·貝多芬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孔子
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禮記》
上一篇:《樂鈞·愛驢》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侯白·癡人甕帽》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