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群起而攻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群起而攻之:qún qǐ ér gōng zhī
詞源:《論語·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詞由:周公,是周王室的至親,曾立有大功,因此地位顯貴,俸祿也多。這在當時,人們認為他應該享受富足。魯國的卿大夫季氏,地位低的多,可他的家財竟超過了周公。這時,孔子的門生冉求還在幫助季氏豪聚斂百姓那兒壓榨來的財富。這連孔子也看不過了,他對諸門生說:“冉求這小子不是我的學生呢,你們應該打起鼓來,攻擊他的錯處才是啊。”
詞義:大家一致起來指責、攻擊他。攻:攻擊,反對。簡作“群起攻之。”
書證: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十一:“楊諤的回信來,說是這其中一定有人播弄,務要探聽明白,群起攻之,方是正辦,萬萬不可忍氣受虧,以致以后越發不妥當了等話。”
上一篇:成語《罰不當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老大無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