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舞之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舞之鶴:bù wǔ zhī hè
詞源: 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 客試使驅來氃氋, 而不肯舞。”
詞由: 西晉有個大臣,名叫羊祜,字叔子。他曾以尚書左仆射都督荊州諸軍事, 出鎮襄陽。在鎮十年,他屢次上疏請求出兵滅吳, 都未能實現。羊祜曾在家里養過一只仙鶴, 這只鶴會跳舞。羊祜經常以此向人夸耀。有一次, 羊祜家里來了不少客人, 有個客人提出, 請羊祜讓這只鶴來表演一下。鶴牽來以后,但見它羽毛松散, 一直不肯起舞。詞義: 不肯起舞的鶴。原指西晉羊祜養了一只會跳舞的鶴, 可在客人面前卻不肯起舞, 比喻人無能, 沒出息。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書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費禕祉〕方宰淄時, 松裁弱冠, 過蒙器許, 而弩鈍不才, 竟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
上一篇:成語《不舍晝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識一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