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南轅北轍
【溯源】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四》:“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yuǎn)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釋義】
轅:車前兩根直木;轍:車輪走過的痕跡。車頭朝南而車轍往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指方向相反的路程。
【故事】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互相攻殺兼并,都爭著當(dāng)霸主。后來,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惠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魏王的大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他覺得情況萬分緊急,根本來不及整理一下自己的衣帽,就趕緊去勸說魏王。
季梁對魏王說:“我這次回來,在路上遇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蔽和蹙蛦査鞘裁词隆?/p>
季梁說,有一個人要去楚國,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shù)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路上有人問他上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yīng)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趕緊回去吧。”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guān)系,我的馬快著呢!還怕到不了楚國?”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而且你的馬跑得越快離你的目的地不是越遠(yuǎn)了嗎?”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guī)У穆焚M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你帶的路費再多也有花完的一天,那時你離楚國就更遠(yuǎn)了。”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lǐng)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手,眼睜睜看著他走遠(yuǎn)了。
“那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yuǎn),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季梁講完故事之后對魏王說:“現(xiàn)在大王想要成為中原的霸主,就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這樣才能樹立權(quán)威,成為眾望所歸的霸主。如果仗著自己國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鄲,就不能建立威信,就離您想做諸侯領(lǐng)袖的理想越來越遠(yuǎn)了。正像要到南方去的那個人駕著車子往北走一樣!”
后來,人們把那個要去楚國的人的行為稱為“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相關(guān)的成語“背道而馳”。
【智慧語林】
雖然南轅北轍、欲去楚國的人看上去有點兒可笑,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南轅北轍的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首先都要認(rèn)清形勢、看準(zhǔn)方向。如果大方向是錯的,再努力也是白費功夫,反而會離最初的目標(biāo)越來越遠(yuǎn)。
上一篇:南轅北轍典故故事|南轅北轍釋義
下一篇:危如累卵典故故事|危如累卵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