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可救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可救藥:bù kě jiù yào
詞源:《詩經·大雅·板》:“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
詞由:周厲王是一個暴虐無道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國內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有一個名叫凡伯的卿士,懷著一片忠心直言勸諫,反被一些奸佞諷刺嘲笑。他深感朝政腐敗,不可挽救,就懷著無比憤激的心情,寫下了“板”這首詩。凡伯在詩中說:“我雖然老了,可我說的話并不糊涂,你們這些佞臣竟用戲言來嘲弄我,你們做了這么多惡事, 已經不可救藥了。”
詞義:病勢已發展到無法醫治的地步。藥:治療。現一般比喻人積習難改,或在罪惡的深淵中陷得很深,無法挽救。亦作“不可救療”。
書證《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鄭振鐸《桂公塘》十四:“懷疑與猜忌,難道竟已成了他們不可救藥的根性了么?”
上一篇:成語《下筆成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堪其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