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號的形式為(·),主要用來標明人名中間、書名與篇名之間的分隔。
一、基本用法
1.在音譯某些外國人或少數民族的姓名時,在姓、名之間用間隔號隔開
【例1】老爹總說要帶我去他的農場,但是他在村里有幾件與節日有關的公務脫不開身,所以就建議我去找伯羅大·步巴,求他帶我到他農場上去。
(沃爾·索英卡《童年片羽》)
【例2】那年秋天,有許多人來同我們一起打獵。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加萊·古柏。我看過他拍的好多影片,他本人不怎么像他所扮演的那些角色,他極其英俊,為人溫和可親,彬彬有禮,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生來就有的高尚氣度。
(格雷戈里·海明威《回憶爸爸》)
【例3】100年前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深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里宣布一項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麗》)
【例4】用羅曼·羅蘭的話說:“在不肯委身于靈魂的庸俗的人們,是日日夜夜的戰斗;而且大多數是沒有威嚴,沒有幸福,轉戰于孤獨和沉默之中的戰斗?!?br>
(居甫《貝多芬》)
【例5】佛教創始人叫悉達多·喬達摩,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便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畢全忠《名山多佛寺》)
2.用于標明書名號內書名、類名和篇名,詩的題目、詞的題目和詞牌名等的間隔
【例1】《狗之歌》選自《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庫·外國文學編·詩歌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例2】《元史·抄思傳》中云:“人有三成:知恐懼,成人;知羞恥,成人;知艱難,成人。”
【例3】《禮記·中庸》里有這樣幾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以借鑒。
【例4】詠吟著這首《念奴嬌·鳥兒問答》,我們有一個鮮明的感受,它易記,易懂,瑯瑯上口;又生動,幽默,尖銳潑辣。
【例5】一個夜晚,在承德前線讀到從北平“軍調部”來的一位同志抄在小本子上的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我們從這里仿佛看到了決定歷史命運的真正力量,聽到了革命前進的腳步聲。
(方紀《揮手之間》)
3.在文章的標題中,意思并列的詞語,可用間隔號隔開
【例1】讀完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這本書,我很受感動。它教育我要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要為革命奮斗終身!
【例2】《生活·人物·故事》:……《三國演義》寫人物很突出,如曹操獻刀是寫他的機智,殺呂伯奢是寫他的多疑,裝瘋倒地是寫他的奸詐,從各方面表現了他的性格。
(艾蕪《生活·人物·故事》)
4.在略寫的年、月、日數字之間,常用間隔號標明
【例1】駐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于1931年9月18日夜,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鐵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他們以此為借口,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
【例2】1947年5月,上海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示威游行。20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學生在南京聯合示威游行。反動軍警用木棍、皮鞭打傷學生幾百人。同一天,在天津也發生了反動軍警毆傷和逮捕學生的事件。這就是“五·二〇”血案。
【例3】“一二·九”運動以后,平津青年學生組織南下宣傳團,到工廠、農村和士兵中去,宣傳抗日救國,走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北平學生的英勇斗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耙欢ぞ拧边\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5.在簡寫的章、節之間,可用間隔號標示
【例1】§1·2 成比例的線段
【例2】§3·4 固體的膨脹
【例1】中的“§1·2”是第一章第一節的簡寫。【例2】中的“§3·4”是第三章第四節的簡寫。
二、誤用辨析
使用間隔號,首先要注意的是它的位置在被間隔文字的正中間,如果放在一般標點所處的偏下位置,就會與數字小數點相混淆,引起歧義。如“3·15”,如果寫成“3.15”,就可能被讀成三點一五。其次,要注意與頓號的寫法區別開來,如果將間隔號寫成了頓號,也會引起不必要的歧義。如“大衛·李嘉圖”這類外國人名,如果寫成“大衛、李嘉圖”,就將一人變成了兩人,從而引起誤解。又如上面所舉的“3·15”如果寫成“3、15”,就成了“3”和“15”兩個數字的并列形式,也會引起誤解。
上一篇:連接號的使用方法與技巧
下一篇:標點符號的種類與書寫位置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