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迎接挑戰,才有精彩人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行為自身存在著趨吉避兇、自我保護的因子。因此,當問題出現時,有時候人們不是勇于擔當、積極解決,而是避開問題、推卸責任,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為“采取行動也許有些風險”。但實際上,“什么都不做才是更大的風險”!
法國一家汽車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對眾多應聘者進行面試時,只問了同一個問題:以往的工作中你犯過多少次錯誤?在獲悉大多數應聘者都是一貫正確時,他把這項工作交給了一個犯過多次錯誤的“倒霉蛋”,理由是——“我不要20年沒有犯過錯誤的人。我需要的人才,盡管他犯過無數次錯誤,但只要每次都能及時吸取教訓、立即改正就可以”。
在一生中肯定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關鍵是看你的心態如何,或許你曾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或許你會因為自己的身體不好、成績不好而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不上誰之說,重要的是能否趕走自己的負面思維,勇敢地迎接挑戰。
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在一生中,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讓人們永遠牢記的,還是電燈。電燈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擁有了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黑夜的制約了。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做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
“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愛迪生暗下決心。于是,他開始試驗作為燈絲的材料:用傳統的炭條做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鉑鉻之類的金屬做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鉑金絲做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對失敗,面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因為他是一個勇于接受挑戰的人,他堅信自己一定能戰勝困難。最后,愛迪生終于找到了最適合做燈絲的物質——竹子。他先取出一片竹子,裝進玻璃泡,通上電后,這種竹絲燈泡竟連續不斷地亮了1200個小時!此后他又發現了“鎢”,終于發明出了實用的電燈。
愛迪生勇于接受挑戰,并且鍥而不舍地為之努力,終于有了電燈的問世。
有這樣一句俗語: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中有這么一句話:“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同樣,真的強者,要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樣才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要相信經過風雨的洗禮后,天空會出現絢麗的彩虹!
海倫·凱勒(1880—1968),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導致失明及失聰。后來憑借著她的導師波士頓柏金斯盲人學校老師安妮·沙利文的幫助,她學會了說話,并開始和其他人溝通。
1898年,海倫·凱勒考入了哈佛大學附屬女子學校,1900年秋,又考進哈佛大學的雷地克里夫學院,這對于一個失明和失聰的人而言,可以說是令人難以置信。海倫·凱勒于1904年成功取得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而且成績優異。而這么多年來沙利文老師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并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讓凱勒能了解其內容,沙利文老師可以說是對海倫·凱勒不離不棄,因此海倫·凱勒一生都十分感激她。
從1902年4月開始,海倫·凱勒在沙利文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美國的一家雜志上連載她的自傳《我的一生》(又譯《我生活的故事》),該自傳第二年結集出版后轟動了美國文壇。海倫·凱勒的作品還有:1908—1913年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墻之歌》《沖出黑暗》。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53年美國上映海倫·凱勒生活和工作的紀錄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她又發表了《老師:安妮·沙利文》。
海倫·凱勒于1924年組建了海倫·凱勒基金會,并加入了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系顧問。其后她在國際紅十字會的年會上發表演說,要求國際紅十字會成為“協助失明人戰勝黑暗的武士”。1946年,海倫·凱勒擔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的國際關系顧問,并開始周游世界,并游歷了歐、亞、非、澳各大洲35個國家。她盡力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并常去醫院探望患者,與他們分享她的經歷,以增強他們生存的意志。她同時亦為貧民及黑人爭取權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
1959年,聯合國在全球發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倫·凱勒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1960年,描寫她成長經歷的劇本《奇跡的創造者》獲普利策獎,并被拍成電影。同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在海倫80歲生日那天,宣布頒發“國際海倫·凱勒獎金”,以獎勵那些為盲人公共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人。
1968年6月1日,88歲高齡的海倫·凱勒走完了她傳奇般的一生。在她去世后,因為她曾敢于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和她堅強的意志、卓越的貢獻,各國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相信眾多的有疾病而聾、啞、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1971年,國際紅十字會的國際理事為了紀念海倫·凱勒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宣布將每年的6月1日定為“海倫·凱勒紀念日”。在這一日,世界各地的紅十字均會舉辦與盲人相關的服務性活動。
一個身體健全的人能夠踏進哈佛的校門,都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更何況身體有殘疾的人呢?但是海倫·凱勒這位身患殘疾的人不僅進入哈佛大學,還做出了那么多的卓越貢獻,這種挑戰精神是多么令人欽佩啊!
人生的精彩在于有苦有樂,有酸有甜。在荊棘叢生的人生路途中,我們會面對很多挑戰,會路遇很多坎坷,而精彩的人生就在于勇于直面挑戰。
上一篇:放棄享樂思想,學會自我約束
下一篇:明天不會再有今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