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為善,培養善心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卻不愿為別人做半點犧牲,更不愿與人分享快樂或者為他人提供幫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他們強烈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道自己也需要尊重別人。
面對好東西,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將它緊緊攥在手里,因為它能帶給自己快樂的感受,令自己只想獨自擁有。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可別忽視了,享受快樂是人生的一大快樂,分享幸福更是一大樂事。自私的人在交往中只索取,不付出,人際交往的圈子會越來越小,最終只能走入“死胡同”。
因此,自私、狹隘只會使自己孤立無援。多為別人著想,為對方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才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收獲更和諧的人際關系。
禪師在院子里種了一棵菊花。第三年,滿院都長滿了菊花。秋天,菊花再開時,香氣四溢,一直飄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來過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贊嘆:“多美的花兒呀!”終于,有人開口向禪師討要幾株花栽在自家院子里,禪師答應了。他挑出開得最鮮、枝葉最粗的幾棵送給對方。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絡繹不絕,沒過幾天,院里的菊花很快就送得一干二凈了。
失去了菊花,沒有了花香,院子里一片殘敗,一片寂寥。弟子看到滿院的凄涼,說:“真可惜,本該是滿院香氣的。”
禪師笑著對弟子說道:“你想想,這樣豈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心頭一熱,望著禪師,臉上綻放出比開得最美的菊花還要燦爛的笑容。
在禪師樂善好施、廣結善緣的善行下,滿禪院的菊花變為了一村子的菊花,香氣滿人間。
人若自私,就好比是騎馬走到懸崖邊,如果不及時勒緊韁繩,便可能跌到懸崖之下。因此,對于別人提出的建議要用理性的態度去審視,用智慧去分析,不可固執己見,我行我素,否則會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
那么,我們怎樣逐漸克服不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呢?如下建議可供參考:
1.要正視社會現實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欲望與需求,也都有各自的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這就要求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讓步。當然,應該承認自我權利與欲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而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中都只有自我,那么,這個世界是不會有大發展的。
2.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
人要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要多理解他人;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日后才有可能獲得他人的回報,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與幸福。
3.加強自我修養
人要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于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兒給他人,把公心留點兒給自己”。
舍棄小我,成就大我,有舍才有得。幫助別人,分享了自己的快樂,廣結了善緣,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人與人之間是互相成就的,他人有困難請你相助時,不要輕易拒絕,因為你也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
很多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希望能得到回報,事實上,人應該時刻懷抱著一顆平常心。平常心會讓自己更快樂。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人不可能一輩子都飛黃騰達,也不可能一輩子都貧窮失意。人在失意的時候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即使這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奉獻,但這種善行也要銘記一生。
二十年前,一個年輕的學生家住南方的一個山區,家里很窮,無法供他上大學。為了不放棄讀書的機會,他獨自北上求學,一邊打工,一邊念書,處境很是艱難,有時連一日三餐都難以保障。
一天下午,眼看晚飯時間就要到了,他卻心情異常沉重,身邊的朋友們商量著去哪兒大吃一頓,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他推托說有事情要忙。朋友們離開了,他緊緊攥著口袋里僅剩下的幾塊錢——這些錢連買一份最便宜的飯菜都不夠。
黃昏時分,他還在街頭獨自徘徊。為了避免碰到熟人,他拐進一條小巷子,在一家小飯館門口等待,飯店剛開不久,招牌看上去很新。等到店里客人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澀地走進店里。他低著頭小聲對老板說:“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見他沒有選菜,老板一陣納悶,卻也沒有多問,立刻盛了滿滿一碗白飯遞給他。他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氣,掏出錢交給老板,又不好意思地問了一句:“您這里還有沒有菜湯,我想淋在飯上。”老板娘端來菜湯,笑著說:“沒關系,盡管吃,菜湯免費。”飯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湯不要錢,他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夠是嗎?這次我給你再多盛一點。”老板很熱情地回答。“不是的,我想帶回去,當明天的午餐。”老板聽后,走進廚房好一會兒才拿著餐盒出來。他吃完飯起身,接過餐盒時覺得沉甸甸的,略有所思地看了老板夫婦一眼。臨走前,老板笑盈盈地對他說:“要加油啊,明天見!”話語中透露著請男孩明天再來店里用餐的意思。那盒飯的確是沉甸甸的,白花花的米飯下面有一大匙店里的招牌肉臊和一顆鹵蛋,更裝著老板的熱情和良苦用心。
他離開飯館后,老板娘不解地問丈夫:“我知道,你看他還是個學生,而且生活很困難,所以想幫他。可是為什么不將肉臊和鹵蛋大大方方地放在飯上,卻要藏在飯底呢?”老板貼著老板娘的耳朵說:“他要是一眼就見到白飯加料,說不定會認為我們是在施舍他,這不等于直接傷害了他的自尊嗎?這樣,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來。如果轉到別家一直只是吃白飯,怎么有體力讀書呢?”
回到學校后,他打開飯盒,不禁熱淚盈眶。打從那天起,他幾乎每天黃昏都會來飯館,在店里吃一碗白飯,再外帶一碗走,當然,帶走的那一碗白飯底下,每天都藏著不一樣的“秘密”。后來他畢業參加工作了,往后的二十年里再也沒來過這家飯館。
一天,年近五十歲的飯店老板夫妻接到拆除建筑店面的通告,兩人不禁焦急萬分。就在這時,一個身穿名牌西裝的人突然來訪。“你們好,我是某某企業的副總經理,我們總經理讓我前來恭請二位,希望你們在我們公司里開自助餐廳,一切設備與材料均由公司出資準備,你們只需要負責菜肴的烹煮,至于贏利的部分,你們和公司各占一半。”
夫妻二人大惑不解:“你們公司的總經理是誰,他怎么會知道我們的事情,還要幫我們?”
“你們是我們總經理的大恩人和好朋友,總經理最喜歡吃你們店里的鹵蛋和肉臊。”
就這樣,二十年后,當年的學生再次見到了這一對曾經無私幫助他的夫妻。現在的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為了一日三餐發愁的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奮斗,他已經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如果沒有老板夫婦的鼓勵與暗助,他或許連學業都難以順利完成,成功后的他一直都在默默關注著這對夫妻,等待著機會報答他們。
雖然故事中這對樸實的夫婦沒有希冀學子的回報,但他們的愛心不是給了他們最大的獎勵嗎?
那么,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來具體踐行善行,分享自己的愛心呢?
1.敬老愛幼
孝敬老人,愛護孩子,這是我們最容易做到的,作為責任和義務,也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的。
2.熱心公益
有很多利于社會、利于百姓的公益事業我們可以積極參與。一個人有能力,就一個人做;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請大家一起來做。
3.扶危濟困,資助需要幫助的人
這需要我們量力而為,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于雙方都是大有裨益的,正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4.救人危難
人在有急難、危險的時候,我們應盡可能伸出援手,及時幫助。
上一篇:不放縱情緒,包容不完美
下一篇:人格魅力助你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