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人遇到上師特別沖動,一上來就把上師看作佛:“上師您是佛,太了不起了!”其實,在最初依止上師時,不要急著視師如“佛”,最好先把上師看作是一個“人”。
利用這個時間,簡單講一講初學者如何依止上師。
依止上師的道理,在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第五品》《如意寶藏論·第八品》、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事師五十頌》以及《大圓滿前行》等眾多論典中,講得都比較詳細,并且主要是結合密宗的不共見解,宣說了上師跟佛陀無二無別。
而這些論典也全都教誡:依止了上師以后,一定要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如果違背了上師教言,就會直墮金剛地獄……如此教言,可謂比比皆是。
那是不是這樣呢?確實是!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就像《華嚴經》里講的:他的密意如大海般難以測度;他的智慧如虛空般廣闊無邊;他的悲心猶如江河源源不斷……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定要虔誠依止。
但現在的問題是,在漢地為主的許多地方,大家依止上師的過程中,許多事情冒了出來。今天就針對這些,跟大家談一談:作為初學者,一開始不應該“視師如佛”。
一、初學者要先視師為“人”
為什么這么講呢?要知道,其實上師在我們佛教中的角色,可以說是一個代言人。
誰的代言人呢?釋迦牟尼佛曾對阿難說:“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我于未來時,化為善知識,利益汝等眾。”可見,上師是佛的化現;既然是佛的化現,也就是佛的代言人。那對這位代言人,我們要不要觀察呢?要觀察。相關的論典中都說:剛開始結上善緣時,你一定要多方面地觀察上師。
不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人基本是不觀察的。對此我也有所了解,有人一遇到上師就特別沖動,他似乎很信賴一種特殊的緣分,就像世人所謂的“一見鐘情”。
“一見鐘情”,以這種方式能不能找到好的上師呢?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但依靠這樣的沖動,是不是就能視師如佛了呢?很難講。所以對我們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像他們那樣的根基、精進和信心,我們有嗎?不一定。像米拉日巴、常啼菩薩那樣的經歷,我們做得到嗎?可能也不行。所以,既然我們都是普通人,那在最初依止上師時,就不要急著視師如“佛”,最好先把上師看作是一個“人”。
在你視師為“人”的過程中,順理成章,就可以觀察他了。
現實生活中我常發現,很多人剛開始就把上師看作佛,以為這就是視師如佛:“上師您是佛,您太了不起了……”如果你遇到的上師,確實也有著佛一般的境界,那你就恭維對了;否則,如果他連一般上師的資格都沒有,那你就弄錯了。
弟子們弄錯了不要緊,但很可能把這位上師寵壞了,漸漸地讓他生起增上慢:本來沒得神通,認為已得神通了;沒得阿羅漢果,也認為得阿羅漢果了……到了那時候,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別人的功德也看不到了。
可能上師剛開始也是有正知正見的,但弟子們太愚癡了,“上師您就是菩薩,您就是佛”,當面也說,背后也說,三門供養,恭敬承事……這樣一來,說得多了以后,最后他也真的認為自己是佛了。
既然是佛的話,那行為上也不用刻意約束了,而就是在這個時候,這樣的上師和他的弟子們很可能會做出一些對佛教、對自己都不負責任的事情,以致最終傷害了自己,殃及了他人,對今世不利,對來世也不利。
因此我建議:作為初學者,你一上來可以先視師為“人”,進而觀察上師。佛教里專門講“觀察上師”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觀察”非常重要。
但最重要的往往被忽視了,因為來不及。很多人一聽到有人傳法,來不及觀察,馬上去聽;一聽到有人灌頂,來不及觀察,馬上去受……其實大可不必這么著急,因為我們學習佛法,尤其是結上師徒之緣,畢竟是一件大事。
就像在世間,你要找個老師學習工巧,那至少得看看這個老師懂不懂工巧;你要學習英語,也要看看老師是什么學校畢業的,英文底子怎么樣;要是談戀愛,總得看看對方的家庭、背景、人格……
那天我遇到一個人,他說正準備與人合作一個項目。為了這次合作,他想摸摸底,所以專程從美國飛到中國,已經來過兩次了。來的目的,一方面要當面跟這個合作者聊聊天,看對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另一方面,他也私下里問了很多人,從不同途徑了解了許多情況,最后基本弄清楚了:這個人的人格很好,實力等各個方面也都不錯。于是他決定半年以后正式簽合同,做一個十幾年的合作項目。
當時我聽了,就想:我們依止上師,比一個世間合作要重要、長遠得多,按理說更要謹慎,為什么許多人不觀察啊?
一個上師來了,你供養他可以,他是出家身份,供養了有功德;你跟他說說話也可以,彼此了解了解。但要在佛法上結緣,成為師徒,那就像世間的兩個人合作簽合同一樣,就像兩個人要成家辦結婚證一樣,做這么大的事情之前,為什么不多觀察觀察?
假如一位漢地上師要來藏地傳法,那這些想聽法的藏族人就應該先到漢地去了解一下,這位上師是哪一個寺院的,是方丈、大和尚,還是小沙彌。親自到他的寺院里去了解一下,是有必要的。同樣,當一位藏地上師到漢地弘法時,你要得他的法,也有必要親自去一趟藏地。一邊看看藏地的風光,一邊到他的寺院了解一下這個人,看他到底有沒有上師的資格……
我之所以說這些,不是對哪一位上師不滿,心里沒有一點這種想法,只不過,在依止上師的方法上面,本身就是這樣要求的。
而一旦你依止了上師,真正在佛法上結了因緣,能不能說過失呢?最好不要。智悲光尊者講過:在你依止上師以后,即使發現了他的過患,也最好不說。如果你說出去,甚至誹謗他,那對你自己就構成了很大的罪業。
這就像簽合同,合同簽完了,你要是違約,即使你有理由——“剛開始我沒看好、我不了解……”,但對方沒變而你變了的話,那還是你的過失。
所以,初學者在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先觀察,要懂得視師為“人”,而不要急著視師如“佛”。
二、“視師如佛”是漸漸形成的境界
其實,把上師視為佛,不是一般經典都講的,而是在無上瑜伽里才有。那里在修上師瑜伽——觀想自己與上師的密意無二無別時,才要求把上師觀作佛。但在你那樣修持的時候,不僅要把上師觀為佛,就是世間的一切眾生,也都要觀為佛。
《大圓滿前行》里講了兩種發心:一種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一種是清凈心之發心。在觀修清凈發心時,就要求將上師觀為蓮花生大士,金剛道友觀為二十五大弟子為主的清凈眷屬;或者將上師觀為阿彌陀佛,道友們都觀為菩薩……那時候,你的確要把上師觀為佛,上師身口意的一切功德、加持,也觀想融入自己的三門。
不過,這種上師瑜伽的修法是比較深的,一般要漸次修持才能真實成就。
在你還不了解上師、信心未到量之前,一上來就視師如“佛”,到最后說不定就視師如“魔”了——“這個上師把我的錢騙了”“他在感情上有問題”“他的行為如何如何”……
造成這種不良后果,一方面上師有責任,可能他并沒有如理如法去引導,如果他真是用佛法在引導弟子,弟子不會變成這樣,或者說,上師的行為本身的確存在問題;而另一方面,弟子在觀清凈心方面,或許也是有問題的。
有人說:“那不管怎樣,我只要觀清凈心就可以了。”能觀起來當然最好,但實際上,如果上師的行為非常不如法,你要完全觀清凈心,也是很難的。
這件事以前我也想過:“上師如意寶實在太了不起了,在整個世界上,我對他的信心是最大的。但是,如果他在顯現上也有不如法的地方,那我還能不能觀起清凈心來呢?”我經常這么問自己,也反復觀察了很多。確實,上師的行為太好了,不然,像我這樣的人是很難觀清凈心的。
所以,雖然我們強調清凈心,但要觀清凈心,還是要有一定的根基。對一個愛生邪見的人來講,就算上師沒有任何過失,他還是會覺得上師的所作所為全是顛倒的,就像提婆達多看佛陀一樣。而有清凈心的人,就像《前行》里的那個老母,始終把“狗牙”當成“佛牙”,并依靠它成就了佛果。
如果你真像后者一樣,對任何人都能觀清凈心,那不用問,無論是什么樣的上師,都可以作為一種佛緣。但如果不是的話,那還是要先了解一下,這個上師到底有什么功德。
智悲光尊者說過:在世間層面上,還是要分上師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而且,按照佛經的意趣,上師的功德一定要超過弟子,否則,就很難相應了。比如,如果我是一個資糧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師至少應該是加行道的;如果我是加行道的,上師就應該是見道以上的菩薩……依此類推。
那這么說來,“視師如佛”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呢?尊者說:其實二者并不相違。為什么呢?因為“視師如佛”是從最終的密意融入無二無別這一層面上講的。
所以,在我們祈禱時,你把上師觀作和佛一模一樣,這是對的。但在你平常學習、依止的過程中,尤其是對一個初學者來講,最好先把上師當作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來看待。
這樣慢慢地,當你依止上師十年八年,被他的言行舉止深刻影響,從而越依止越有信心,乃至最終得受了密宗灌頂,并對上師的所有教授深信不疑:“這樣的教言,除了上師誰也說不出來,上師的確與佛陀無別……”那時候,你對上師會產生真正的信心,也就是真正相應了,而師徒的密意從此成了一味。
所以,“視師如佛”的觀點的確是有,而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見解。尤其是在藏地歷代祖師,像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的教言中,將上師贊嘆為佛的詞句特別多。但是,這種贊嘆對真正的上師來講,過去的也好,現在的也好,都不會生傲慢心,對師徒之間也不會構成任何危害。
可現在的問題是,在大城市里已經有許許多多對佛教不利的“上師”出現了。這些人,就我經常聽到的來看,不要說上師,是不是一個一般的佛教徒都很難講,行為非常不如法,信心、出離心都不一定有。他們只是弄幾張照片宣傳一下,或者打著慈善的名義,到了一個地方,過段時間財富也多了,弟子也多了。
但弟子多了有什么呢?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沒有福報的弟子們,經常遇到沒有智慧的上師。
所以,初學者在選擇上師時,一定要謹慎觀察。否則,遇上了別有用心的人,你想離開他也不行,不離開又學不到東西,最終把自己的精力、財力全都耗盡了,這不是很失敗嗎?
三、不是所有上師都是佛
那有人就疑惑了:“在藏傳佛教中,不是說上師全部是佛嗎?”
絕對不是!如果是的話,那佛教也就不合理了。佛在經中說:“比丘,你們對我的話也要再三觀察,就像錘煉純金一樣,再三觀察之后,當你覺得有道理時才可以接受,千萬不要因為恭敬我而接受。”
你看,佛都可以觀察,更何況其他的人了!
其實,佛教中所謂的上師,也相當于世間的老師,只不過,這位老師所傳授的法非常珍貴,一方面源自佛陀,一方面的確是世出世間的真理。正因為如此,你可以說上師跟佛是一樣的。
而究竟來說,就像剛才所講的,不要說上師,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佛。從這個層面而言,上師是佛,你也是佛,講起來就成了佛依止佛,那說視師如佛有什么不合理的?
所以,講視師如佛也好,講觀察上師也好,理解它的不同層面是很重要的。
否則,一講視師如佛,便將世間的規律全部打破,這樣偏執一端,就不是佛教的本意了。而從另一方面講,也不要對誰都生邪見,這樣不好。《涅槃經》里是講過末法時代有許多邪師,但你不見得能看清楚,所以也不必講許多過失,這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
那到底應該找什么樣的上師呢?應該找具有功德的上師。
當然,在末法時代,所有功德都圓滿的上師是很難找到的,因此《妙臂請問經》里說:顯宗、密宗要求的一切法相悉皆具足的上師非常罕見,若是找不到這樣的上師,那么這些法相的一半、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具足,也可以作為依止對境。比如,如果某個續部講了十六種功德,那只要某位上師具有八分之一相應的功德,就可以依止。
而《集密意續》里又說:如果上師在出世間法上功德超勝,即使世間功德稍有遜色,比如脾氣不太好等,也還是可以依止的。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求的不是世間法。如果是世間法,那上師長得難看,世間功德不圓滿,你不想依止也就罷了;但我們依止上師求的不是世間法,不是世間的某種功德,而是要求出世間的功德。而在出世間功德中,我們最希求的也是上師的大悲和智慧。
所以,歸根結底,上師的法相就是:以證悟解脫自己,以悲心饒益他眾。
這兩者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位上師,他自己一定要有佛教所講的一些證悟,如果一點都沒有,那要攝受弟子,就成了以盲導盲。有些前輩大德甚至將這種邪師比作“瘋狂者”,由“瘋狂者”帶路,那你只有墮入懸崖了,不可能進入快樂的綠洲。所以,自我的證悟很重要。
另一點是悲心,悲心就體現在利益眾生上面。這次我去喬治城大學,他們說:“你們藏傳佛教很多上師的傳播能力非常強。”其實他們指的就是悲心。
本來這次我出去,不是特意要講藏傳佛教,但他們全都這么要求。后來我的題目都用完了,我說:“又要講藏傳佛教,可不可以講個其他的呢?”他們說:“不行不行,你是藏傳佛教的,我們想了解藏傳佛教,所以你必須講!”被逼無奈,這一路下來,我的所有題目都和藏傳佛教相關。
后來我也問他們:“你們這么熱愛藏傳佛教,那你們對藏傳佛教的上師們有什么看法?”
其中有一位教授,很了不起,他說:“藏地的上師們有些相當有智慧,能與科學家對話,在西方各界引起了超級轟動;有些上師雖然沒有這么超勝的智慧,但是他們都有利他心,不管在任何場合里,他們唯一想的就是怎樣幫助你,這在其他佛教徒中是少見的,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比。”
確實,西方有好多上師,有些只是教弟子們唱蓮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班則格熱巴瑪色德吽”,弟子們其他的不懂,但唱得特別好;有些只講會供,天天會供;有些就講實修,前行、正行什么都修……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個上師都在盡量施展自己不共的功德。
而這位教授所認同的,就是他們的利他心。我相信,在漢地也有很多這樣的上師,他們不一定都精通顯密教法,但不管是以什么樣的途徑,只要是真心引導眾生,都值得我們贊嘆。
當然,魚龍混雜的現象也有。因為某些上師特別不如法的行為,對佛法、個人都造成了損害,甚至讓弟子們也對佛教產生了邪見……但在這些時候,弟子們也要反省自己。我常聽有人說“這個上師不好”“那個上師不好”,但總說別人不好的人,一般來講,自己也有非常多的過失。
因為,一個人格賢善的人,他明明知道別人的不好,也不一定會說。比如,這個人是我的老師,老師有些過失是正常的,但是我不會宣揚老師的過失。如果我去宣揚,那我是老師帶出來的,老師不好,間接來講我也肯定不會好。所以,做弟子的也要經常反省自己。
總之,“視師如佛”是在觀察、觀察后依止、依止后漸漸培養起來的一種高級、超越的信心。當你有了這樣的信心,上師在你面前確實就是佛了,那時候不論他說什么,你都要依教奉行。而在此之前,你只要按照佛經的教言,把具有一定功德并且正在利益他眾、利益你的上師當作真正的善知識就可以了。
對于這樣的上師,千萬不要誹謗!尤其是你已經依止了他,依止以后,即使生不起“他是佛”的信念,也應該把他當作一個最好的老師、最大的恩人。畢竟,他給予你的,確實是別人不曾給予的。
四、依師以后就不要退轉
在依止上師以后,你就不應該退轉了,因為上師是一切加持的來源。
有“視師如佛”境界的修行人,像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峽尊者,他們在虔誠依止上師之后,都獲得了殊勝成就。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上師如意寶,他在晚年期間,隨時隨地一提到自己恩師的名號,就止不住淚流滿面。
熟悉上師的人都會記得,上師在不同場合中常說:“我的金剛上師跟佛陀無二無別,我在依止他的過程中沒有產生過任何邪見,最后上師的智慧也完全融入了我的心田。”
前輩大德們這種“視師如佛”的境界,我們能不能做到呢?一般來講是很難的。尤其是初學者,本來這時候是要以觀察為主的,但個別人的“視師如佛”,可能對上師、個人都帶來了不太好的結果。再說,佛教中也沒說“凡是你依止的都是佛陀”,并沒有這么講,只不過我們的聞思修太少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聞思修。當你聞思修到了一定的時候,才會明白佛教中依止上師的方法,以及最終獲得上師密意的界限。明白了以后,只修上師瑜伽也的確是可以成就的,但那是一種最高的修行和境界,我們還需要一個過程。
其實就眼下來講,不說視師如佛,凡是你依止過的上師能盡量不說過失,已經很不錯了。
說過失是不好的。你說過失的話,也許是對方真有過失,也許是你自己的過失,你的心不清凈,或者開始就沒觀察好。就像一個人不會買東西,買的時候覺得是個好產品,但買回去一看是個次品。說過失也是一樣,有時候是別人的問題,有時候是自己的問題。
所以,在依止上師的問題上,希望大家首先如理如法地觀察、抉擇,抉擇好了、依止好了,再加上自己有一分勇猛精進,多多少少會獲得成就。
退一步講,即使你剛開始沒有觀察好,已經依止了某位上師,那也不必后悔。因為不管怎么樣,他只要說一些佛法,這個佛法對你多多少少是有利的,不會有害。但以后依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當然,在上師方面,我希望上師們最好是以佛法饒益眾生,不要把佛法當作發財的工具。如果誰這樣做的話,就是對佛法不負責任。這是我經常講的,也不得不說的。不僅是對他人,對我自己也是一樣,該說的就說出來,這樣對佛法是有利的。
而作為依止上師的弟子們,你自己也要擦亮眼睛,要系統地了解一些佛教的道理,否則,抓住只言片語就用,甚至不分場合、不分析具體情況過度地去使用,那對個人也好,對某些群體也好,很可能會導致一些無法想象的后果。
總之,我講了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開頭的時候好好觀察,而依止了以后,就不要退轉。尤其是那些對我們有法恩的上師,所有弘揚如來教法的高僧大德,我們要特別地恭敬他們,如果不是他們傳播佛法,我們從哪里獲得出世間的功德?
你們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現在學習佛法,的確是有一種非常好的機緣。什么機緣呢?就是通過當今許多大德的傳播,佛教中最甚深的理論和修法,都提供給大家了;而且,許許多多的人也真正從佛法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一條再也不會入歧途、永不退轉之路。
能找到這么一條路,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只要繼續走下去的話,前程也確實是光明的。因此,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退下去,也不要搖搖擺擺——今天依止這個,修這個法,明天依止那個,修那個法,這樣的人心特別亂,最終也得不到什么結果。
我覺得西方人有一種性格很好,只要他選擇完了,就不會輕易改變,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不斷地改、不停地變,本來已經學到了佛法,但最終卻一無所獲,不是很可惜嗎?
希望大家對這些道理再三思索!
上一篇:走過的路
下一篇:“一個人最大的福報,來自于別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