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前后矛盾,不可將錯就錯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行為前后一致,那么你就必須弄清這一致是來自于事實根據,還是為了得到情緒上的滿足。為什么非要一致呢?是因為自傲,還是因為害怕承認以前的錯誤而感覺到羞恥?自傲很容易讓人堅持錯誤。其實,你之前的判斷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你一味地堅持這些錯誤,就很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一般來說,只有頑固不化的人才會堅持永遠的前后一致。所以,你應當以事實的正確與否為標準,而不可頑固地永遠堅持前后一致。下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1912年,美國總統初選時,有一個集會在新澤西州一個小小的城市里舉行。在那個集會里,羅斯福需要對著一群粗野的農民發表演講。在演講過程中,當羅斯福提及女子選舉權的好處時,一個陌生、粗魯的聲音突然在聽眾中響起:“上校先生,5年前你并不是持這種主張的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羅斯福回答道:“沒錯,朋友,那時的我學識淺薄,所以我錯了。但現在我進步了,所以,應該改正曾經犯的錯誤。”
羅斯福的答復并沒有“但是”、“假若”,或者其他逃避性的言辭,卻充分表現出他個人的人格,并且直率、勇敢地向大家表達了一個堅強而有頭腦的人應該有的果敢與決斷。不僅如此,他這句話還證明他能與時俱進,承認他之前是學識不夠,而現在取得了進步。既化解了尷尬,又隱晦地贊揚了自己。
有許多領導者都認為:必須采取專斷的行為才能使下屬服從他們的領導。事實上,他們這種權威對那些無能的下屬來說也許有必要,因為這種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別人先替他們想好。即便如此,領導者也不可以固執地認為自己之前說錯的話是對的。如果他用專斷的方法掩飾自己,并且哄著他的下屬接受他的錯誤,那么他就只會一錯再錯,直到最后喪失自己的領導權。
《紐約太陽報》的老板戴納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在那些他認為重要而必須刊登的文章上面批一個“必”字。凡是批有“必”字的文章都是必須刊登的重要文章,排版的人都不敢刪。
然而,有一天晚上,一個名叫米歇爾的年輕編輯看見一篇批有“必”字的文章中有一段這樣的話:
“我們對讀者萊特·瓦爾特先生懷著無限感激之情,因為他送給我們一個又大又紅的神秘蘋果。這個蘋果很奇特,既新鮮又好看,但如果有人想要咬上一口,那就會驚訝地發現蘋果皮上有一些很清楚的白字,那是本報編輯的名字。于是,我們不得不驚訝于人工培植術的神奇了。”
米歇爾曾經讀過很多關于自然界魔術的兒童書籍,有些書上就寫到:當蘋果還是青色時,把紙剪成字母,然后貼在蘋果皮上,當蘋果的其他部分因為陽光的照射而變紅后,被紙遮住的那部分卻依然會是青色的。
米歇爾不愿意看到上司在公眾面前把這種小把戲稱為“驚奇而令他費解的”。因此,他自作主張地扣下了這篇文章,并沒有把它刊登在報上。
第二天早上,戴納先生剛到辦公室,就立即追問道:“我批有‘必’字的那篇關于蘋果的文章,怎么沒有刊登在報上?”
米歇爾戰栗著向戴納先生解釋自己扣留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戴納先生聽完他的解釋,很大度地說道:“當有一個這么好的理由時,你就盡可以放心大膽地把我的‘必’字槍斃。不必呈請‘法官’或‘陪審員’的批準,你就可以直接將其判處死刑。”
米歇爾怎么知道他取消那篇批有“必”字的文章是對的呢?就是因為他堅持寧可前后矛盾,也不可將錯就錯。他取消這篇文章對自己并沒有什么好處,而且還冒著激怒戴納先生的危險。可是,他還是堅持取消了那篇文章。果然,他的堅持得到了回報。
上一篇:學會應對幸與不幸
下一篇:害怕批評就會被批評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