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和誘惑正在侵蝕你的自控力
現代社會,隨著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文化逐漸多元化,人們的需求和欲望不斷地膨脹,人們很容易在追求物質的感官享受中逐漸迷失自我,像一艘失去航向和動力的大船,或遠離航道,或停滯不前。事過之后才清醒,卻只有追悔莫及,抱憾終生。可見,我們只有遠離了誘惑,才遠離了危險,才能離成功更近。
的確,任何人,不管你是在溫室中成長,還是在困苦中掙扎,心中都會存有欲望,欲望可以成為我們的信念,支撐我們渡過難關,但是欲望也像鴉片,容易上癮。一個人一旦被欲望控制,就等于自我毀滅。皮埃爾·布爾古曾說:“人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是欲望毀了他。’然而,這往往是錯誤的。并不是欲望毀了人,而是無能、懶惰,或糊涂。”
有一家大公司準備用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后,只剩下3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官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兩米。”第一位說。
“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越遠越好。”第三位說。
結果第三位競爭者被留了下來。
可見,對于誘惑,你沒有必要去和它較勁,而應離得越遠越好。
中國人常說:“欲望無止境”,孔子也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意思是:富貴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用光明的手段得到的,就不要它。貧賤是每個人所厭惡的,但我們要以正大光明的手段擺脫這種困境。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欲望,但不能被欲望控制。
對某些人來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能夠控制欲望而不被欲望征服的人,無疑是個智者。被欲望控制的人,在失去理智的同時,往往會葬送自己。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深夜,一只老鼠在廚房偷吃,被貓不動聲色地逮住。
老鼠苦苦哀求:“求你放我一馬吧,我會給你一條魚。”貓說:“不行。”老鼠繼續說:“那五條行不行?”貓還是搖頭。老鼠仍不死心:“那這樣,你如果放了我,以后每天你都能得到一條魚,而且,以后逢年過節,我還會拜訪你。”
貓瞇起眼睛,沒說話。
老鼠以為貓動心了,繼續說服:“平時你要吃到一條魚簡直太難了,但只要你現在放了我,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到魚了,而且這件事我會保密,只有我們倆知道。何樂而不為呢?”
貓依然不語,心里卻在猶豫:老鼠的主意的確不錯,放了它,或許我確實能每天吃到魚,但是一旦放了他,主人的食物每天都會被偷,老鼠的膽子越來越大。我再次抓住它,怎么辦?放還是不放?如果放,它還是會為非作歹,主人一旦發現,就會把我攆出家門。那時,別說吃到魚,就連一日三餐都沒了著落。一天一條魚固然不錯,但弄不好會丟掉一日三餐,這樣的交易不劃算。
想到這些,貓突然睜大眼睛,伸出利爪,猛撲上去,將老鼠吃掉了。
貓是聰明的,它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面對老鼠的許諾,它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便是它的底線。貓當然希望一日一魚,但連起碼的一日三餐都保不住的話,一日一魚便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可悲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總是不安于現狀的,他們并不是被那些“一日一魚”所誘惑到,而是總有無止境的追求,于是,便在這所謂的追逐中失去了原本快樂的自我。
古人云: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在誘惑面前,我們只有做到“無欲”,做到心理平衡,才能抵擋得住誘惑。具體來說,我們應做到:
1.堅定信念
信念都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能起到支持我們行動的作用,是我們不斷努力的力量源泉,還可以讓我們的內心穿上一層保護衣,從而屏蔽誘惑。所以,在遇到誘惑的時候,尤其不要放棄你心中的信念,因為它是你繼續前進的動力和生存下去的支柱。
2.認清不良誘惑的危害
面對紛繁復雜的誘惑,人們必須保持足夠的定力,認清它背后存在的各種危險,因此,當你彷徨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會有什么后果?”“它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成功呢?”“為此,我會失去什么?”多問自己幾次,你就能權衡出利弊得失了。
3.做到專注于本職工作與慎微并行
抵制誘惑是一種意志和信念的較量。這需要掌握一種有力的心智盾牌——專注,唯有專注才能抵御誘惑。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小事不注意,小節不檢點,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大的紕漏。
上一篇:勇于拼搏,激發內心的斗志
下一篇:壞脾氣的人,情緒常常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