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
顧炎武是個學者,一生沒有做過官,卻名滿天下,受人尊敬。他的一生著述宏富,在經學、史學、音韻學、地理學、文學等領域都有重要的建樹,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提出了許多積極進步的主張。他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句流傳千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愛國志士,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今天,世界各地大專院校有很多學者在研究他,尊稱他為中華賢人。
顧炎武的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依然勤奮苦讀。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并告誡說:“現在有的人投機取巧,認為只要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事事皆知,但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
祖父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于是,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規定自己每天讀完后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這樣,他讀完《資治通鑒》后,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后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后,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
他不僅每天讀書,而且遇到難題,一定弄懂弄通;發現疑點,更是反復琢磨,直到完全清楚為止。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如果溫習不完,就決不休息。
顧炎武把全部心力撲到書本上面,自然非常勞累。父母看到小炎武天天手不釋卷,十分欣慰,同時也擔心他的身體,所以時不時勸他活動一下。顧炎武因此經常外出旅行,游歷一下外面的世界,開闊見識。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隨身用兩匹馬三頭騾子裝書。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有時情況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對著書進行核對校正;有時直接走過平原曠野,沒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馬背上默讀各種經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然有忘記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書認真查看。
顧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的《日知錄》、《營平二州史事》、《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京東考古錄》等著作都是實地考察和書本知識相互參證,認真分析研究以后寫成的。
顧炎武把寫書比作“鑄錢”,他鄙棄抄襲古書,認為那就如同改鑄古人的舊錢,他認為正確的方法是自己去“采山之銅”。顧炎武重視典章文物、天文地理、古音文字、民風土俗的考核。凡立一說,必廣求證據,反復辨析,常用歸納法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對清代樸學方法的形成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顧炎武在學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他的“采山之銅”的方法以及勤奮學習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名人箴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徐特立
上一篇:讓更多的人幸福
下一篇: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