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走到死胡同,為何不轉彎
一位高僧帶自己的弟子們來到一座懸崖下,對弟子們說:“我們參詳佛法,不過是為了領悟智慧,現(xiàn)在讓我看看你們的悟性吧。在你們中誰能第一個到達山頂?”
高僧說完,弟子們都看向那懸崖。只見絕壁之上只有幾根藤蔓、幾株斜生的小樹,還有一些雜草。他們硬著頭皮開始攀巖,有些人沒走幾步就滑了下來,有些到了半山腰,再也沒有力氣。只有一個和尚爬了幾下就放棄繼續(xù)向上,轉而繞到山后,找了一條小道走上山頂。最后,他是唯一一個到達山頂?shù)娜恕?/p>
其他弟子說:“師父讓我們攀上懸崖,你怎么能偷懶走捷徑?”這個和尚說:“師父只說讓我們到達山頂,并沒有規(guī)定方法,你們的頭腦不知變通,非要去摔得鼻青臉腫,怪得了誰?”高僧說:“善哉,變通就是智慧,這就是悟性。”
師父出了考題,有個弟子走了捷徑被其他弟子指責為偷懶,但這條捷徑正是師父心中的最佳答案。考題不重要,重要的是會答,就如同素質教育提倡書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力。在難題面前,有捷徑不走不是勤奮,而是犯傻。變通一點,靈活一點,一切矛盾都會展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一面,讓你覺得它并不是攻不可破。
變通是一種思考方式,也是一種做事手段。有了困難就要想辦法解決,老辦法解決不了的矛盾,就用新辦法。就像愛迪生發(fā)明燈泡,燈芯的材料要一次一次地試,鐵絲不行就用鋁絲試,鋁絲不行就用鋼絲試,總有一天會把最合適的鎢絲試出來,這就是變通。如果愛迪生死腦筋,認準了鐵絲,火燒不成用水煮,水煮不行用煙熏,盯著鐵絲不肯放手,就算再勤奮,燈泡也亮不起來,這就是不知變通。
我們之所以害怕新辦法,是因為對老一套有嚴重的心理依賴,有時候要讓自己想開一些,矛盾為什么解決不了,就是因為用錯了方法,如果不把方法改掉,困難就會一直在。想要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先要解決精神上的守舊,學會變通。
一個年輕人進入雜志社工作,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約稿子。著名作家的稿子很難約,他只能硬著頭皮一次次打電話,或者登門拜訪。每一次他得到的都是“抱歉”“下次有機會合作”等答復。
這一天,年輕人去拜訪一個老詩人。老詩人顯然是經常遇到這樣的約稿者,臉上露出了不耐煩的神色。他匆匆與年輕人說了幾句話,就露出了逐客的意思。
年輕人也對這次約稿不抱任何希望,他對那位詩人說:“雖然沒有約到您的稿子,但能看到您,我很高興。我從小就學習過您的詩歌,一直想要見見您。”說著,年輕人背誦了一首詩人年輕時寫的詩。老詩人聽了,大為感動,握著年輕人的手說:“我真沒想到,這一代的年輕人還會真正喜歡我的詩歌。我這里有一些剛剛完成的作品,你看一看,喜歡的就拿回去吧!”年輕人沒想到自己幾句感嘆,會出現(xiàn)這樣的轉折。
在困難面前,不但要能屈能伸,有耐心有決心,還要能彎能折。故事里的年輕人很幸運,他在剛剛工作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堂生動的人生課,讓他知道在死胡同面前要懂得轉彎的藝術。轉彎就是轉機,達到目的的方式不止一種,約稿不成可以談談作品,沒準就能談成,就算談不成,也給人留下個好印象。
陸游有這樣一句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轉換方向,絕路也可變成坦途。如何轉彎?轉彎就是在事物的矛盾中抓住突破口,最主要的方法是打破常規(guī)思維。就拿送禮物來說,別人都送花,你送個雅致的小盆栽,這份別出心裁就能更讓收禮人喜歡。
面對矛盾,我們都要修煉出一種變通的心態(tài):一定要打破僵化的思維,不要死鉆牛角尖,尋找捷徑并不是偷懶,“曲線救國”也不是耍心機,只要能夠將矛盾解決的辦法就是好辦法。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已身在死胡同,盡快換一條路,才是悟者的選擇。
上一篇:說出口的話要比沉默更有價值
下一篇:走路摔跤,強于站著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