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說話,避開對方“雷區”
說話,是我們天天都在做的事情,但善于說話,能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使對方愿意接受,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心理學家理查德·班得勒說過,當你對他人說話時,你不是想給他傳遞信息,就是想改變他。但在這過程中,對方是否會接受你的意思,你的溝通目的是否能夠實現,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其中的癥結點在于你是否說了避諱的語言,或者把話題置于危險的境地,這將會導致你溝通的成與敗。許多人說話不經過大腦思考,只圖嘴巴痛快,常常“語出驚人”,踏入“雷區”,最后導致了整個溝通的失敗。其實,善于說話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那將意味著你所說的話能夠令對方樂意接受,而且,你的話語能夠巧妙繞過險境,直入對方心里,繼而影響對方心理。溝通是雙向的交流,它的成敗不取決于你說了什么,而取決于對方的反應,對方不接受你所說的話,那你說得再多也沒用。所以,為了讓對方樂意接受,我們在說話時需要避開險境,把“危險語”吞進肚子里,這樣才能有效地影響他人心理。
古代有這么一個國王,一天晚上做了夢,滿嘴的牙都掉了。這個時候,他就找了兩位解夢的人。國王說:“滿口牙怎么全掉了,到底怎么解?”第一個破解夢的人說:“皇上,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個都不剩。”皇上一聽,心里非常不高興。第二個解夢人說:“至高無上的皇上,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呀!”大家看一看,同樣的內容,同樣的事情,兩個人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個把皇帝說生氣了,皇帝龍顏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后,拿出一百個金幣,獎給第二位解夢的人。
上面這個案例中,同樣的一件事情,兩人表達的也是同一個意思,為什么一個挨打,一個卻受賞呢?分析他們所說的內容,我們就可以明白了。在溝通過程中,往往因為一兩個“危險詞語”而使整個話題都處于危險的境地,第一個解夢的人話里出現了“死”這樣的危險字眼,而且還不止出現一次;第二個解夢的人卻用了“長壽”這個詞。于是,兩人話里的字眼不同,最終兩人的待遇也千差萬別。
在日常交際中,有一些話題是溝通的“雷區”,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地避開這些危險區,避開一些敏感、危險的詞匯,這樣才能促使溝通順利進行。
1.避開隱私
隱私就是不可公開或不必公開的某些事情,有可能是缺陷,有可能是秘密。因此,我們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需要避開彼此的隱私,這既是一種禮貌,同時,也可以很好地保護話語的“安全性”。
2.切勿不懂裝懂
我們并不是萬能博士或者百事通,即使自己知識淵博,但總有一些地方不如人,總有不懂得的一些知識。因此,無論是面對有教養有知識的人,還是面對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我們都應該謙虛謹慎,不可妄發言論。
3.避開忌諱
在談話過程中,我們需要避開一些忌諱,比如關于“死”的避諱語,“棺材”“壽材”等;對方的生理缺陷,比如“殘疾人”;對一些不可公開的事物行為,比如“大小便”等,這些避諱詞語都是需要避開的。
4.避開粗口穢語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需要避開粗口穢語,使用文明的語言。言語粗鄙是最無禮的行為,而且,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上一篇:安慰病人,言語要積極陽光
下一篇:巧用對比法勸慰失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