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不快樂都是來自不知足
快樂與擁有似乎總是不成正比,有的人明明擁有了一切,卻總是呻吟著自己的痛苦與絕望;有的人明明家徒四壁,卻依然可以在陽光下笑靨如花。殊不知,所有的不快樂其實都是來自于不知足。
渴望著不曾擁有的,卻忽略手中緊握的;追求著遠方虛幻的,卻不曾垂憐身旁實實在在的。正所謂“欲壑難填”。人一旦陷入欲望的溝壑當中,就會變得倍加貪婪。無休無止的欲望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人永遠不懂得適可而止,總認為自己的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希望以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限度的回報,在不停地索取與追逐中越陷越深,卻始終無法感到絲毫的快樂。
有這樣一個典故:
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貧窮,經常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為了維持生計,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后山去砍柴,然后賣給鄰居們,以獲取微薄收入。
又是一年飄雪時,天氣異常寒冷,可是象還是要和往常一樣到后山上去打柴。走在上山的路上時,他忽然在一棵樹底下看到一條凍僵了的蛇。看到蛇可憐的樣子,象把它帶回了家,放到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沒多久,蛇被蘇醒過來了。
蛇很感激象的救命之恩,于是答應象,愿意幫他實現(xiàn)任何愿望。
象一時間簡直若獲至寶。一段時間過去了,象只是要求每天能有簡單的衣食,蛇都一一滿足了他。
后來有一天,象所生活的這個國家的國王生了一種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為藥引。于是,國王下旨懸賞尋找蛇眼,承諾如若誰能夠找到蛇眼,就會得到高官厚祿以作為獎賞。
懸賞通告很快就下發(fā)到各地,象也看到了這則通告,他立刻想到了自己救過的那條蛇。于是他找到蛇,并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蛇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象的要求,取下自己的一只眼睛給象。象把蛇眼獻給國王,獲得了高官和厚祿。
就在這個時候,國王最喜愛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醫(yī)說需要蛇肝才能醫(yī)好。于是,國王再次下旨,承諾能找到蛇肝者將被招為駙馬。
象又去找蛇。蛇于是張開嘴,讓象拿著刀子爬進去割下一塊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羨慕的駙馬。
有一天,象在向國王問安的時候,國王突然對他說,蛇肝真是個好東西,如果平時也能夠常常吃到一點,說不定還能夠強身健體呢。
為了討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還是張開嘴,讓象爬了進去。這一次,象進去后想多割一些下來。結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過去,嘴也合上了,象被悶死在了蛇的肚子里,再也出不去了。
看完這個故事,你是否想到了一句話——“人心不足蛇吞象”。貪欲就像一個無底洞,不管你投入多少東西,都無法填滿這個洞。而人一旦陷入這個洞中,便只能被無盡的黑暗與空虛所吞沒,再也無法看到快樂的曙光。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就應該做到知足常樂,因為知足是根、常樂是果,知足彌深,常樂的果才會豐碩而甜美。也只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會多一些從容和達觀,從而才會常樂。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總有人認為“知足常樂”是一種不思進取、停步不前的思想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錯誤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義。所謂“知足”者,是知道“足”與“不足”的區(qū)別,而非簡單地把“知足”理解成“容易滿足”。
知足能使人不為物質所役,懂得“夠用就好”的道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用一張大面值的支票作為書簽,結果不小心弄丟了那本書。對此,他一笑了之,并未將生命與時間浪費在失去的痛苦與悔恨中。
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書,某人就能常樂;住上別墅、開上跑車、享受著美味,某人卻依然不樂,此皆因知足否。
網上有首《知足常樂》的歌謠,非常值得玩味。其中幾句歌詞曰:
“想想疾病苦,無病既是福;想想饑寒苦,溫飽既是福;想想生活苦,達觀既是福;想想亂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獄苦,安分既是福;莫羨人家生活好,還有他家比我差;莫嘆自己命運薄,還有他人比我厄……”
在這個世界上,你擁有得再多,總有比你擁有更多的人;你過得再不幸,同樣也有比你更不幸的人。眼睛總是看著別人的幸福,想著自己沒有的東西,又怎么會感到快樂呢?知足是一種對現(xiàn)有收獲倍加珍惜的心態(tài),是一種對目前成果盡情享受的胸懷;知足,是人們認識社會,把握心態(tài)的一種智慧。知足者,方能常樂。
知足與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層次所決定的。在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快、各種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知足常樂,就是對當下的肯定。
當我們能真正做到知足時,便可以從紛紜世事中解放出來,獨享個人妙趣融融的空間。對內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的快樂因素,對外發(fā)現(xiàn)人間外物的真愛與秀美。對事,坦然面對,欣然接受;對情,琴瑟和鳴,相濡以沫;對物,能透過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陽春白雪的高雅。如此,對于風雨兼程的我們來說,便有一個寧靜、溫馨的避風港口,足以讓我們常常喜樂。
上一篇:慢些何妨,守住自己的本心
下一篇:打開門,讓夠得著的幸福走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