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師的負面情緒,輕易就能毀傷孩子
記得上小學期間,我常躲在我家的棟房口不敢回家,一直等到看到媽媽的自行車出現在家門口才愿意回家。媽媽是醫生,經常早出晚歸。對于童年的我來說,在放學之后看到媽媽的自行車停在家門口,就是幸福。
我生長的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熱火朝天的時候。爺爺是當地的名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抓起來,經常挨批斗,每天掃廁所;父親當年是高考狀元,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畢業后躊躇滿志地想干一番事業。但是他大學畢業不久,“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思潮影響下,讀書無用是一種時尚。父親一生酷愛讀書,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愛因斯坦,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像愛因斯坦一樣的人。可他無力與現實抗衡,心懷成為愛因斯坦的夢想,卻被派送到煤礦去挖煤,于是心情非常低迷和失落,內心自然有很多無法釋懷的不滿。而我變成了承載父親不滿的對象。
他的臉經常是陰沉的,脾氣暴躁,在他身邊,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做什么事、說什么話會觸怒到他,隨之招致一頓說教、吼叫,甚至打罵。
幼小的我不諳世事,也無法理解爸爸為什么高興的時候很少,只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本能的反應是媽媽不在的時候,我能躲多遠就躲多遠。記得有一次,在爸爸打了我之后,我離家出走了。天黑了,外面越來越冷,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蜷縮在商店的外面,看著街上越來越稀少的人群,心里非常害怕,心想等我長大有了孩子,絕對不打他,有話跟他好好說。
童年的生活,像是頭頂了一團烏云,我常常想:有一天我能夠獨立生活,我會遠走高飛,不再回家。
長大后我才知道,父親懷才不遇的郁悶,無法排解的壓抑,前途無望的失落,甚至絕望,使他內心充滿負面情緒,卻又沒有疏導的方法,于是,胡亂發泄成了他生活中最本能的一種釋放。
在缺乏覺察的情況下,人本能發泄的對象,一定是他身邊比他弱小的人。
我相信,朝我發泄不良情緒不是父親的本意,是他內心憋屈太久后的本能反應。但他這種本能的反應,給我帶來的影響卻極其深遠,讓我在很長時間內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認可、不被喜歡,無論怎樣努力都對自己不滿意。
另外,也使我在成長的歲月里不知道如何與男性相處,特別是在與權威男士相處時,我常常不知所從,一方面千方百計想得到他們的認可,另一方面又對他們的建議和意見有種本能的排斥和對抗,這使我內心糾結不堪,身心疲憊。
也因此,我和父親的心理距離一直很遠。成年后,每次打電話回家,只要媽媽不在,我就會很快掛電話。即便回家也不喜歡和父親獨處,總有一種不自在。
直到很多很多年后,在靜觀人生梳理時,我才真的看到父親負面情緒背后的各種原因,看到了父親的愛一直都在,只是年幼的我不能從他那種愛的方式中感受到。
隨后在多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我知道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對自己的人生不滿,就把各種負面情緒以強勢講道理、要求、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發泄到愛人和孩子身上。我不知道這些方式曾使多少孩子夜不能寐,淚浸枕巾,內心孤獨、壓抑、沒有自信,也使他們感到世界灰暗、人不可信,于是在毫無覺察中,孩子起始的人生底板就涂上了灰色。
我上中學時,有位數學老師讓我在黑板上給全班同學解一道數學題。我解完之后,他皺著眉頭,帶著輕蔑的眼神和表情說:“這個題解得是什么?連放屁都不如。放屁還有點味道,你這解法什么味道都沒有。”
盡管后來,他發現我的答案是對的,只是解題的方法繁瑣了些,但他沒有道歉。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那種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羞辱的感覺,真的是羞愧難當,當時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消失不見。
我還記得他在發現我的答案是對的時候,那種不以為然、輕描淡寫的態度,讓我感到被冤枉后的羞辱和憤怒。從那以后,我開始討厭數學,也不再想學習數學。盡管知道數學是高考的必考科目,非常重要,但我依然倔強地拒絕和數學有關的一切。父親也因我數學成績嚴重滑落焦灼,拼命想讓我提高數學成績。而我因此更加對抗,以至于高考時,我數學只考了33分,嚴重影響了我的高考總成績。只是因為其他科目成績優異,沒有導致高考落榜。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某門功課不好,都是因為不喜歡老師,所以不喜歡這個老師教的科目。而家長只是一味地給孩子施壓、補課,讓孩子更為厭學。不僅如此,還破壞了與孩子的關系。
記得在“如何培養一個有抗挫力的孩子”的家長課堂上,有個十歲左右的男孩,長得非常帥,也非常聰明,經常是我話音未落,他已有了答案,而且回答得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視角,相信他的智力水平超常。但他的語文成績經常不及格,作業很潦草,老師幾乎每天向孩子媽媽投訴抱怨,讓媽媽非常苦惱。
我問孩子,你為什么不好好做作業?那么聰明,成績卻不及格?孩子回答道:爸爸媽媽經常吵架,我上課的時候總是想他們吵架的事,不能專心聽講,老師就批評我,有時候還打我,我就非常憤怒,很討厭老師,所以就不想學她的課,想氣她。
我知道,許多孩子像我小時候一樣,因為不喜歡老師,放棄了他教的這門課;還有很多成人因為不喜歡自己的上級而放棄非常適合自己的工作。
每每聽到這樣的故事,心中便覺得很難過。我們的父輩也許沒有機會學習和掌握把握情緒的技能,但21世紀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世紀,有太多的方法可以讓孩子不因為一個老師而影響或毀了自己的前程。
上一篇:求學之苦,是因為命運欲將你帶到更美的遠方
下一篇:真正的自由是做一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