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忍受不幸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享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格言:一切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天下沒有逃不出的逆境。大師說的懇切,世人也應當時刻警醒自己,任何不幸都是可以忍受的,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承受不幸。
炎炎夏日里,有一個人去他朋友的小書屋里選書,他的那個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他本來打算穿一件涼爽的短袖衫出門的,可是,臨行前還是毅然換了一件長袖衫——他忘不掉兩年前,朋友在酷暑時節穿一件長袖衫說“我今生再也不能穿短袖衫了”的悲苦神情。但是當他出現在那間小書屋時,兩人都忍不住看著對方的衣衫大笑起來——因為,那個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T恤衫!
朋友說:“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兩年,我會感激你這樣做,但現在不同了……剛出事那陣子,我以為我活不下去了,我接受不了沒有右手的現實。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寫字,刮胡子的時候把臉弄得鮮血淋漓,上廁所都十分不方便……后來,我就勸自己,別想那只手了,行不?慢慢地,我平靜下來,我開始穿著短袖衫出門,坦然地面對人們異樣的目光。我終于明白,生命原來可以如此堅韌……”
書屋的主人,從一開始懷疑自己不能戰勝失去右手的不幸到最后坦然面對失去右手的事實,生動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生命里的不幸。很多人以為自己承受不了,只是他們還沒去嘗試忍受與承擔。著名作家伏契克曾經說過:笑著面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羅曼·羅蘭也告訴世人:生活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面對挫折和失敗的不幸,我們不要去想太多,只管去默默地承受它,時間久了,你會驚喜地發現,當初不幸的土壤上,居然開出了絢爛的花朵。
有這么一個女孩兒:
在她1歲半的時候,因為醫生的失誤導致雙耳失聰,在托兒所里,她總是孤零零地蜷縮在墻角哭泣;在父親的努力指導下,她3歲半時才開口說第一個詞,比一般的孩子晚了兩年;8歲的時候她背出了圓周率小數點后一千位數,打破了吉尼斯紀錄;16歲時她成為中國首位聾人少年大學生;17歲時她被評為全國十佳自強模范,在人民大會堂作了《我要做中國的海倫?凱勒》的精彩報告,并受到江澤民同志的親切接見;21歲時她被評為首屆海內外最有影響力的時代人物,同年赴美留學;22歲時榮膺《中國婦女》年度人物;23歲時她成為中國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聾人留學生;24歲時被哥倫比亞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同時錄取為博士生……
她的名字叫周婷婷,就算是雙耳不失聰的正常人,要取得以上這些成就也是極其困難的,然而無聲世界里的周婷婷卻做到了很多正常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面對命運之神帶來的不幸,周婷婷沒有扼腕哀嘆,自暴自棄,而是奮力地與之抗爭。她堅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承受命運賜予她的不幸,所以不論面對什么困境,她都從不放棄。
世界上沒有人喜歡不幸,可人的一生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幸發生:大的如飛來的橫禍,使人身心受到損害;小的如一次挫折或不愉快,使人情緒受到影響。此時,我們就要學會承受不幸,不能讓自己倒下。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人為我們做出了成功的典范,我們有什么理由在不幸面前垮下去呢?咬牙告訴自己,堅持到最后一秒,相信自己最終一定可以跨越所有不幸。
《圣經》中說,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時,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無獨有偶,俄國哲學家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也曾說:“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币虼耍敳恍医蹬R時,你是否意識到一扇最好的大學之門正向你敞開?“嚼得草根,百事可做?!边@句話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若想成長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要能承受住不幸。而這一切,又是哪一所大學、哪一本教科書能教會的呢?對于那些不甘心向命運低頭的人來說,不幸是一筆難得的財富,所以他們學會了承受和享受不幸。
不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地面對生活,許多名人出身卑微,他們比常人更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明白了“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獲”的道理。高爾基童年時為了生計去當學徒,成天面對繁重的勞動和老板的打罵,但他珍惜每一點空閑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文豪。他的自傳體小說《我的大學》,不正是別林斯基的那句話的生動寫照嗎?
南美洲亞馬遜河是地球上最兇險的地方之一,這里的動物生活在在危機四伏的環境里,整天提心吊膽。亞馬遜蝌蚪是多種生物中生活最艱難的,它們被公認為“世界上最不幸的勇士”。處于食物鏈最底端的它們,從雌蛙腹中孵化成卵那一刻起,就開始面臨著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死亡。首先,水蛙把卵產在高高的荷葉上,雖然避免了水底生物的侵襲,但是它們卻遭到空中生物的“垂青”,紅蜻蜓和亞馬遜藍水鳥會把大半的卵吃掉;當卵孵化成蝌蚪時,亞馬遜開始進入雨季,荷葉上的蝌蚪會被豆大的雨點砸得稀巴爛;殘存的蝌蚪滾落到水中,開始慢慢進化成蛙,但是最大的危險才剛剛開始,紅嘴鯉魚和綠草蛇都在等著捕食蝌蚪;又有一大部分蝌蚪被吃掉。到來年2月,蝌蚪終于進化成大蛙,此時,鷺鷥、貓頭鷹和水獺又開始捕殺肥美的大蛙……最終逃離死神魔爪,能幸存下來長成大蛙的亞馬遜蝌蚪,不到萬分之一。
亞馬遜蝌蚪用它們弱小的力量承受住了生命中巨大的不幸,最終在弱肉強食的生物法則下成功地繁衍后代,不能不說是生命的奇跡。前往亞馬遜河流域探險的法國攝影師德·塞克,被它們悲壯的生命歷程深深打動了,他因此拍攝的紀錄片《亞馬遜蝌蚪》,在西方世界引起極大轟動。
誠然,有的人在逆境中也能成長,有的人在逆境中自甘潦倒、一蹶不振。但是對于把不幸當作一種磨煉、將不幸轉化為“有幸”的人來說,不幸確實是一所最好的大學。無論何時何地,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忍受人生的不幸,經歷過風雨,方能見彩虹。
上一篇:相信積極的自我暗示
下一篇:突破思維的銅墻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