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太嬌氣——謝覺哉對子女的培養方法
謝覺哉是我國著名的法學家、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謝覺哉有個女兒,從小就聰慧伶俐,很得父親寵愛。上學后,由于才思敏捷,學習成績很好,因此便漸漸滋生了“嬌氣”和“驕氣”,動不動嫌這里不好、嫌那里不對,要不就瞧不起人,說這個同學笨,那個同學長得丑……
謝覺哉發現女兒的變化后,很是震驚。該怎樣糾正女兒?謝覺哉為此頗費了一番心思。
謝覺哉想來想去,便想到一個好辦法:他特意填寫了一闋《減字木蘭花》的詞送給女兒,其中寫道:“驕嬌二氣,驕則自暴嬌則棄。好像幽靈,遇著空子鉆上身。劃清界限,兩軍陣前對立面。時時檢查,自己不能再有它。”謝覺哉在這首詞中精辟地分析了“嬌氣”和“驕氣”的危害,并重點強調了“嬌氣”和“驕氣”的頑固性,“好像幽靈,遇著空子鉆上身”。進而要求女兒與“嬌氣”和“驕氣”劃清界限,并拿出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經常檢查、反思,以獲得真正的進步。
女兒在讀完父親的這首詞后,很是慚愧,也很受啟發,從此再也沒有表現出“嬌氣”和“驕氣”來。
謝覺哉還有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寒假回到家后,便開始埋怨家里的房子太破舊了,住著不舒服,鬧著要搬家。這件事立刻引起了謝覺哉的注意,他想,干部家庭的子女怎么能這么嬌氣、這么有優越感呢?如果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肯定不會向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來。
為了教育兒子,謝覺哉又特地寫了一首題為《示兒》的詩,交給孩子們。其中寫道:“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只知吃飯,不懂耕耘;他的外號,叫寄生蟲。到校讀書,回家鋤地;鍛煉腦子,鍛煉體力;這樣的人,才能成器。”
孩子們讀完父親的詩后,既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不當之處,此后都變得懂事多了。
<<<家教家風感悟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父母對其可謂百般呵護、萬般疼愛,結果也令孩子變得越來越嬌氣:吃東西挑挑揀揀,學習一會兒就喊累,一讓做家務就嫌臟,對于批評更是接受不了,動不動就鬧著要離家出走……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這些問題,那就要及時“止損”了!因為你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讓孩子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甚至因此而使孩子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變得依賴心強、缺乏獨立性,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只會等著別人解決;適應能力越來越差,甚至性格也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孤僻,對成長極為不利。
想必謝覺哉老先生是很懂得這種嬌氣對孩子成長的“副作用”的,因此在剛剛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苗頭時,便及時采取恰當的方法糾正孩子,讓孩子遠離了嬌氣。
為此,我們不妨也借鑒一下謝老的教子方法,當發現孩子有嬌氣、依賴的苗頭時,及時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孩子糾正。
1.多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勞動
有些孩子的嬌氣,是由于父母過分溺愛造成的。在家里,父母從不讓孩子做家務,更別說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了。結果,孩子每天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哪里還能學會獨立、自強?
為了避免孩子過于嬌氣、依賴,父母不妨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勞動,就像謝老所寫的那樣“到校讀書,回家鋤地”。現在雖然不用“回家鋤地”了,但卻可以讓孩子做家務,并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努力做好。如家庭大掃除時,鼓勵孩子和父母一起勞動;做飯時,可讓孩子幫忙摘菜、洗菜;周末也可以讓孩子擦地板、清理衛生間等。
在孩子勞動時,父母切忌不停地“挑刺”,而應多肯定、多鼓勵、多指導,讓孩子有信心和熱情完成自己的任務,獲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2.父母應從孩子很小時就學會放手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就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到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這也在提醒父母們,平時不要對孩子的事情過分大包大攬,而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鍛煉和實踐機會,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自己吃飯,父母就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一開始做不好很正常,熟能生巧,只要堅持,孩子就能自己做好很多事,也就不再依賴他人了。由此,孩子的身體、智力及各種能力也可以得到足夠的發展。
3.通過一些故事或文藝作品引導孩子遠離嬌氣
為了讓孩子遠離嬌氣,謝老用寫詩的方式告誡孩子,我們不妨也借鑒類似的教育方法。當然,寫不出類似的詩詞也沒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故事或文藝作品中類似的內容來引導孩子,讓孩子看到其他人身上不嬌氣、不依賴的好習慣、好品質,進而鼓勵孩子按照書中的人物來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個獨立、自強的人。
上一篇:不要攀比,攀比只會帶來自卑
下一篇:與其做嫉妒他人的少年,不如從現在開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