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讓中求伸展
古賢說:“君子能伸能屈。”其實,就是像熱脹冷縮一樣,能伸能屈也是人的一種本能。
問題是,什么時候該伸什么時候該屈,該怎么伸怎么屈,要伸多長要屈多久,這里面就有學問了。如果把握得透,運用得好,能伸能屈,敢伸敢屈,在工作及生活中至少也能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了。
世間一切生命,幾乎都是先屈后伸,你看草本植物在萌芽之前,不是都曲卷著身子?所有動物在胎腹中在蛋殼里不也都是曲卷著身子?就連人在母腹中也都是曲卷著身體而生長的。
可見,如果沒屈就不可能會有伸,先屈后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之中不能抗拒的。
現代商業社會,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許多人心急火燎,浮躁難耐,急功近利,整天只知道“伸”與“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拓、進取、拼搏、爭斗;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萬物伸則易斷,剛則易折,強則易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孔子在《易經·系辭》中說:“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意思是說,尺蠖盡量彎曲自己的身體,是為了伸展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性命。人也要學會退讓和忍受,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宋朝朱熹更認為“屈伸消長”是“萬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時機未到之際,要“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要學會“遵養時晦”,要靜待時機,待機而動,卷土重來,方可成就大業。
人,不是神,不可能什么都行、事事皆通,就是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也難逃如來佛的五指山。人總有其局限性,何況幸運之神也不會永遠跟著你。
可見,一個人順利時應揚長避短,能伸能屈,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低潮、逆境、失敗、落難時應收起鋒芒,委曲求全,韜光養晦,等待機會,用不變應萬變,以圖東山再起,千萬不可急躁妄為。
這也就是說,凡人欲成其事,只有先屈方能后伸。這就和出手打人一樣,你必須先向后彎曲手臂才能伸手打得出去。屈是為了伸,以屈求伸,以退為進,這也是很好的策略。
我們常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其實應該是“好漢要吃眼前虧”,眼前小虧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虧。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假如是面對亡命之徒頂在腰間的利刀槍口向你要錢包,除非你不要命,否則破財消災吃點小虧以屈求全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一味強調“伸”,有的時候就會連生命都保不住的,還有什么資格和本錢來談事業、談理想、談未來?試想,當年韓信面對一幫惡徒,如果不愿委屈自己甘受胯下之辱,一頓拳腳,不被打死,也可能只剩下半條命,哪來日后的統領雄兵,叱咤風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為達到這些目標、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面對野蠻霸道、強權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會和親人所誤解,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這都是應該也是值得的。
這樣做,自己的人格并沒有喪失,而是在更高層次上顯示了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愿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對待,明天你必定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仰。有時候盡可能委屈自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伸長自己、發展自己。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去求人,俗話說,“求人三分矮”,你想求人首先就一定要委屈自己,放下架子,你如果臉皮薄不肯“屈”,那你就可能永遠也成不了事。
人生在世,就像江河行地,不可能直奔向前,直通大海,一定要彎彎曲曲、七扭八拐的才能到達目的地。根據地勢形貌而行,才能通暢流動,歸入大海。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屈”是為了伸的道理,只想伸的人,是伸不久也是伸不長的,最終往往一無所有。
為人處世,只有懂得先屈,才能更好地伸,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我們要學會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的智慧。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可能就會取得絕佳的效果。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使自己的利益和意圖不能絲毫暴露,要讓對方因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讓他做的事。我們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法寶,就是尊重并突出別人的觀點和利益。
人們經常不會正確利用這一件法寶,這是因為他們經常忘記。如果我們過分強調自己的需要,那么別人對此即便本來是有興趣的,也一定會改變態度的。
想要感動他人,就得從他們的需要著手。你一定要明確,要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讓他自己情愿做。
同時,你還一定要記住,人的需要是不一樣的,各人有各自的偏愛。只要你認真探索對方的真正意向,特別是與你的計劃有關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對付他。
首先你的計劃應該適合別人的需要,之后你的計劃才有可能實現。比如說服別人最基本的要點之一,就是巧妙地誘導對方的心理或感情,讓別人與你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說服的一方特別強調自己的優點,企圖使自己占上風,對方反而會加強防范心。所以,你首先應該先說出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暫時地讓對方產生優越感,而且還要以輕松的方式表達,這樣對方才容易接受。
有一些幫人者,以為自己幫助了別人,自己就有恩于別人,心理上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優越感,還有可能對求助者數落一番。在你認為自己有可能會被人指責時,可以先把自己數落一番,當對方發覺你已經承認錯誤時,就會不好意思再指責你了。
美國有名的礦冶工程師赫蒙,畢業于美國的耶魯大學,同時還在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可是當他帶齊了所有的文憑去找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時,卻遇到了麻煩。
大礦主赫斯特是個脾氣古怪又很固執的人,因為他本人沒有什么文憑,所以他就不相信有文憑的人,更不喜歡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當赫蒙前去應聘遞上文憑時,他以為老板會非常高興,沒想到赫斯特很不禮貌地對赫蒙說:“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為你曾經是德國佛萊堡大學的碩士,你的腦子里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縐縐的工程師。”
聰明的赫蒙聽了他的話,不僅沒有因此而生氣,相反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假如你答應我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并沒有學到什么,那三年我是稀里糊涂地混過來的。”
沒想到赫斯特聽了之后笑嘻嘻地說:“好,明天你就來上班吧。”
赫蒙就這樣非常輕松地在一個十分頑固的人面前通過了面試。可能有人會認為赫蒙這樣做十分不適合,但問題是,他這樣做既沒有傷害別人,又能把問題解決。
對赫蒙來說,他貶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學識怎樣,當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評價。他就是把自己的學識抬得再高,也絲毫不會讓自己真正的學識增加一分一毫;與之相反,即便是把自己的學識貶得再低,也不會減少一分一毫的。
帕金斯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在他30歲那年就任職芝加哥大學校長,有人懷疑他那么年輕能否勝任大學校長的職位。當得知之后,他只說了一句:“一個30歲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的少,需要依賴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長的地方是那么的多。”
就這樣短短的一句話,讓那些原本懷疑他的人一下就放心了。有些人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經常喜歡盡量表現出自己比別人強,或者努力地證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
但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領袖是不會自吹自擂的,“自謙則人必服,自夸則人必疑”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讓步只是短暫的退卻,有的時候為了進一尺就一定要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不吃大虧就應該不計較吃一點小虧。
華盛頓擔任美國第一屆總統時,身邊的副總統是德雷斯頓,這本來是個閑差,可是德雷斯頓卻把它變成具有實權的職位。德雷斯頓經常在演說時講一些他做副總統時鬧出的笑話。他這樣做的結果不但沒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贏得了別人的敬佩和擁護。
忍耐當然是不容易的。常言道,“忍”字心上一把刀。如果沒有一定的信念和意志是非常難做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提倡忍耐精神。為了顧全大局,為了自己事業,為了家庭安寧,我們不妨忍辱負重一下。
從一定意義上,忍耐可以說是一種美德。忍耐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寬容大度,還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識時務。我國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頌忍耐精神的,歌中唱道:
富有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
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
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
為了我們的事業,為了我們的家庭,為了我們美好的人生,我們就需要忍耐,我們應該學會忍耐。
上一篇:善于抓住機會并創造機會
下一篇:多抽些時間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