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與其抱怨,不如試著理解
深秋,一位禪師路過一戶農家,主婦正用豆萁生火煮剛剝好的豆莢。豆莢在沸水里痛哭失聲,對豆萁大叫:“我們是同根所生,你怎么這樣殘忍,讓我忍受被沸水煮的痛苦!”
豆萁也大聲叫道:“你難道沒看見嗎?想把你煮熟的并不是我,我也身不由己,你沒看到我也正在忍受烈火焚身?難道我的痛苦就比你少嗎?”
看到這一幕,禪師感嘆:“這和人與人相斗的道理何其相似。”
曹植的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曾讓很多國人落淚,拋去曹植和曹丕的奪位之爭,就這個故事而言,被豆萁烹煮的豆莢有理由責怪豆萁,豆萁也完全有理由責怪豆莢:“我也在忍受痛苦,你抱怨什么?”在同等境遇下,豆莢和豆萁都有自己的苦衷,抱怨對方并不能改善它們的處境,這一點,與常常處于矛盾之中的人何其相似。
在生活中,我們最大的麻煩就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矛盾。兒女與父母、兄弟與姐妹、丈夫與妻子之間尚且有矛盾,何況在社會上遇到的陌生人,特別是那些有利益沖突的競爭對手,不得不步步謹慎,小心翼翼地提防,將對手視為仇敵,對對方每一個行動都充滿警惕,甚至連人家的好意都以惡意來揣測。這樣的偏見,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心情。
想要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鍵在于對他人的理解。如果豆萁有選擇權,它也不想成為燃料,既讓自己粉身碎骨,還落下個骨肉相殘的壞名聲。有道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時候有人做出對你不利的舉動,也許只是局勢使然,不得已而為之,并不代表你們從此就要勢不兩立,再也沒有友好相處的可能。
朱杰在一家公司的市場部工作,他是公司的老員工,對營銷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很得上司器重。沒想到今年以來,他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原因是公司來了一個叫小蕓的新員工。小蕓年輕有實力,又有很多新點子,業績蒸蒸日上,成了公司的新力量。
朱杰很不服氣,認為小蕓是靠了關系才能有這樣的業績,他經常給小蕓使絆子,和小蕓搶客戶。小蕓也不是吃素的,看到朱杰為難她,就處處與朱杰對著干。因為忙著給對方添麻煩,兩個人的業績都受到很大影響,公司老總特意請他們吃飯,給他們講了“鷸蚌相爭”的故事,朱杰和小蕓回到家后,各自反省自己。
特別是朱杰,他覺得自己作為前輩,又是個男人,心胸太過狹窄,他主動找小蕓道歉,并向小蕓請教尋找客戶的方法,還經常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小蕓。小蕓是個爽快人,看到朱杰真心誠意,就放下成見,常和朱杰一起分析市場,制訂計劃,兩個人合作無間,成了公司里最厲害的一對搭檔。
故事里的朱杰忌妒小蕓,一是忌妒小蕓的才能,更重要的是小蕓奪走了上司的賞識。乍一看,因利益而生的矛盾簡直無法調和,但我們要清楚,競爭無處不在,你擊敗一個對手,還會有下一個對手,不如實現利益均衡,把對手變為自己的盟友。
在體育賽場上,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臺上是對手,臺下是朋友。在臺上需要爭奪名次,盡量打敗對方,在臺下卻能互相切磋,共同進步。如果能把這種精神發揚到工作中,就是公私分明,不把工作上的矛盾帶入生活。
人與人的關系難免存在矛盾。普通人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利益,面對矛盾要么回避,要么激化。矛盾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個麻煩,能不碰就不碰,碰到了也解決不好,只能糾結。圣人與人產生矛盾,會盡量理解對方,滿足對方,哪怕自己吃虧受罪,也當作一種奉獻、一種修為,這顯然不切合生活實際。聰明人面對矛盾不回避也不激化,他們會試圖尋找一個平衡點,既讓自己不吃虧,也讓對方滿意。這個時候矛盾仍然存在,但它已經成為良性的、有益的東西。可見能達到共存才是上策。
有悟性的人都明白:身處矛盾之中,理解他人很重要。只有理解,才能看透對方的目的,制定自己的策略。唯有理解,才能夠在保護自我的同時,為他人著想,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使用得好,就能極大地緩和矛盾。當然,理解不等于可以忍受對方的無理舉動,更不等于退讓。人可以大度,但不能讓人小瞧。
上一篇:不違背本心地生活
下一篇: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