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創造性學習
在《論語》中,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學習不加思考則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則空泛而不實。”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只是一味地研究經典,而不進行自己的審思。無“思”之學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在這點上,他與孟子所說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觀點,是一致的。孟子在這里所說的“書”,指的是《尚書》。但若將其范圍再擴大一下,也可以泛指所有的經典。據此,正確的“學”與“思”的關系就既有不可偏廢于“單純的學”的這一面,也有不可執迷于“單純的思”的另一面。可以將它們稱之為經典研習的“有益”與“有害”:在審思中研習經典,是為“有益”,而缺乏“審思”單純地研究經典,則是“有害”。
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如果只搬用教條,而不進行自己的思考、消化,那他就會毫無收獲。思維在人認識客觀世界乃至于科學的發明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維是駕馭知識的才能,是消化知識、創造新知識的有效方式。西方哲學家康德有言:“思維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對此,我們亦可以說,“思而不學則空,學而不思則盲”。
人們常用一副對聯來勉勵學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這并不能完全包含學習中的全部真理。其實,人在學習中只是“苦”,只是“勤”,并不一定就能學好,還必須掌握“為學之方”,這個“方”才是真正通往知識之山的“徑”、駛向知識彼岸的“舟”。而這個“方”的發現和掌握決不能離開“思維”,所以應該說“思維”才真正是“書山之徑”、“學海之舟”。
人在學習中,應該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這正如人攝取食物一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食而不化,難以吸收,所學知識無法為“己有”。一個人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自己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相結合,是人們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無數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牛頓“思考”蘋果落地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波義爾思考紫羅蘭發明了“指示劑”……
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擴大了幾倍。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一個人只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吸收得了如此多的知識的,多思考才能舉一反三,只有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獲得有用的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很多人學習時,死守書本,不知變通,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創造性的學習,就是不拘泥,不守舊,打破條條框框,敢于創新,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學有所成。例如,德國的高斯在上小學演算從1加到100等于多少的問題時,他排除按部就班、機械相加的“笨”辦法,采用:1+100=101,2+99=101,……,49+52=101,50+51=101的方法計算,這樣正好是50個101。于是,他就很快計算出該題的結果為5050。正因為高斯很注意創造性的學習,他在上中學時便發現了某些數學公式,后來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總之,人只有把學習和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自己的人生才能有所幫助。
上一篇:莫因貪“小利”而壞“大德”
下一篇:言必信,行必果